《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

ID:21097870

大小:2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19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_第1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_第2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_第3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_第4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_第5页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一、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第1课时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

2、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写作背景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本文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全文分三大段:  一段: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二段: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三段: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幽僻:幽深、

3、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  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  解析:  文章第一句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强调了“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

4、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我一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荷塘。  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联系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就可知道,作者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第2课时  各小节都写了些什么,作者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  解答:按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按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来展示荷塘月色,同时,作者也是按漫步——思索这样一条线索使得情景交融。  来路——荷塘——月色——四周  漫步——思索  讲读第2节  提问:找出小路的特点。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

5、么手法来衬托月下小路的美?  解析: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幽僻是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  白天——夜晚;没有月光——淡淡月光  [解析]: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形成了静悄、幽寂、朦胧的氛围,这也是笼罩全文的氛围。  讲读第3小节:  提问:这一段是讲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怎么理解这种感受?  解析:重点理解这个句子: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6、。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讲读第4小节:  请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提问: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解析: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  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

7、,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讲解: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提问: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

8、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解析: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