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复活》中蕴涵的“托尔斯泰主义”

浅析《复活》中蕴涵的“托尔斯泰主义”

ID:21147446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9

浅析《复活》中蕴涵的“托尔斯泰主义”_第1页
浅析《复活》中蕴涵的“托尔斯泰主义”_第2页
浅析《复活》中蕴涵的“托尔斯泰主义”_第3页
浅析《复活》中蕴涵的“托尔斯泰主义”_第4页
浅析《复活》中蕴涵的“托尔斯泰主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复活》中蕴涵的“托尔斯泰主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复活》中蕴涵的“托尔斯泰主义”【摘要】“托尔斯泰主义”包含“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清洗过的宗教”三个方面,它有落后软弱的一面,也有积极进步的一面。在“托尔斯泰主义”产生的时代,它是不合时宜的,起到了消极作用。但着眼于整个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它又包含着某些符合人类追求、给人们以精神启示的东西:只有自然、个人、家庭、社会和精神之间处于相互和谐的关系中,才能构成理想的生态社会。《复活》中的否定和批判让我们的思维明朗,而肯定和建构是让我们的灵魂感动。  【关键词】辩证看待托尔斯泰主义  【】I512【】A【】1674-4810(2011)19-0040-02    “托

2、尔斯泰主义”,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在19世纪80年代世界观激变后,在解决社会问题上所形成的一套“济世”理论。“托尔斯泰主义”具体化就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清洗过的宗教”,这一思想贯穿于托尔斯泰不同时期的作品和论文之中。作为托尔斯泰创作的最高峰,《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表现得尤为明显。怎样评价“托尔斯泰主义”?人们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对于“托尔斯泰主义”,笔者认为应该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既看到它的落后性、软弱性,也看到它的积极性、进步性。  一托尔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恶”学说,初衷是良好的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深刻地批判了沙俄专制的国家制度,批判了法

3、庭、监狱等暴力机关的反动黑暗,在小说中愤怒地控诉“人吃人的行径并不是在原始森林里开始的,而是在政府各部门、各委员会、各司局开始的”——“他在自己的晚期作品里,对现代一切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激烈的批判”。但另一方面,托尔斯泰又宣扬“勿以暴力抗恶”,回避、抵制、反对用革命暴力反抗反革命暴力。小说通过对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革命者的描写,宣扬了不抵抗主义、改良主义。小说写到聂赫留朵夫在觉醒以后,对本阶级深感厌恶。但是他越是看透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越是看透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越是看清楚人民的痛苦和灾难,那他就越来越要求自己宽恕统治阶级的罪恶和社会中的黑暗现象,越来越

4、责备自己的批判态度过于严厉。例如,他最初对监狱制度表示过愤怒,表示过心理上以至生理上的憎恶;而后来在与姊夫争论之后,还想向他赔罪。特别是在第三部中,他同革命者接触后,这种消极的不抵抗恶的态度更有所发展。而小说中的革命者也被托尔斯泰写成了接近他自己学说的理想人物,即托尔斯泰式的人道主义者、改良主义者。农民出身的革命者纳巴托夫只幻想有足够的土地,反对暴力革命,民粹派的西蒙松则认为“消灭活物是犯罪”,他“反对战争和死刑,而且不但反对任何方式杀人,甚至反对屠杀牲畜”,“革命,不应当毁掉整个大厦,只应当把这个……古老大厦的内部住房换个方式分配一下罢了”。唯一主张暴力革命并认识到民粹派历史悲剧

5、的克雷里佐夫被写成了短命鬼。显然,托尔斯泰的这种“勿以暴力抗恶”的学说,与19世纪末蓬勃发展的俄国革命大形势不合拍,反映了当时俄国农民“幻想的不成熟、政治素养的缺乏和革命的软弱性”,客观上也起到了消极作用。但换个角度来看,我们又可以从中看到它积极的一面。托尔斯泰一生憎恨反动势力,渴望取消专制制度,建立起人人平等的天堂。他虽然反对用革命的暴力推翻反革命的暴力这种唯一能达到他所向往的那一片乐土的手段;但他同情革命,他的“勿以暴力抗恶”的思想,其本意是使人能用另一种方式从苦难中解脱出来,他的初衷是良好的。  二他的“道德自我完善”学说,为人类和平寻找一种永恒的真理准绳  小说主人公聂赫留

6、朵夫的经历又宣扬了托尔斯泰“道德自我完善”的学说。小说中多次写到,在聂赫留朵夫身上,精神的人和兽性的人在较量。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期是一个纯洁、正派、朝气蓬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他发生了变化,过起了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兽性的人控制了他,精神的人被压制了、沉睡了。他第二次见到玛丝洛娃,以及后来的七八年,便是兽性的人统治着他的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诱奸了玛丝洛娃,并将她抛弃,而使她沦落到后来的悲惨地步。直到在法庭上遇到玛丝洛娃,发现她的悲惨遭遇是由他造成的,他良心发现,精神的人苏醒了,渐渐战胜了兽性的人,精神的人复活了。他决心要赎罪,他要为玛丝洛娃上诉,并决定要

7、同她结婚。他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以此来拯救自己的灵魂,改良社会。然而他发现,穷人并不理解他、信任他,甚至表示出敌意。玛丝洛娃最后虽然谅解了他,理解他赎罪的诚意,但仍拒绝了他的求婚。这情节本身也客观地说明了:企图通过剥削阶级个人的道德自我完善来改变剥削制度、来取消阶级斗争,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托尔斯泰“道德自我完善”的思想也蕴含着积极的东西。托尔斯泰一直怀着真诚的道德信念,从严于律己的人格道德起步,为人类和平寻找一种永恒的真理准绳。也许他的这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