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苏州经商冲突事件看清代前期的官商关系(一)

由苏州经商冲突事件看清代前期的官商关系(一)

ID:21147653

大小:71.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19

由苏州经商冲突事件看清代前期的官商关系(一)  _第1页
由苏州经商冲突事件看清代前期的官商关系(一)  _第2页
由苏州经商冲突事件看清代前期的官商关系(一)  _第3页
由苏州经商冲突事件看清代前期的官商关系(一)  _第4页
由苏州经商冲突事件看清代前期的官商关系(一)  _第5页
资源描述:

《由苏州经商冲突事件看清代前期的官商关系(一)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由苏州经商冲突事件看清代前期的官商关系(一)近代中国一直未能出现“国民人均所得持续成长”的现代式“经济发展”(economicdevelopment),这是学界公认的事实。在检讨近代中国为何未出现“经济发展”的诸种原因时,明清政府实行所谓的“重农抑商”政策,是其中常被提及的重要因素[1]。就字面意义而言,“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指的就是政府种种有关“重视农业、抑制商业”的法令制度与行政手段。姑且不论“重视农业、抑制商业”的政策是否一定就会阻碍“经济发展”,本文最有兴趣探讨的议题则是:明清传统政府是否真在执行所谓的“抑商”政策?究竟要如何检

2、讨清代前期政府的“抑商”政策?本文选择由商人和政府官员的关系来检讨,也就是本文所指的“官商关系”。“官商关系”原本包含甚广,但为便于集中讨论主题,本文主要指的是官员和商人之间在经商冲突事件过程中的关系。本文的做法是,由官员处理经商冲突事件的方式,来检视官员对待商人在经商过程中权益受损的处理态度,进而澄清清代前期的政府官员是否真在执行所谓的“抑商”政策。商人经商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和市场交易、债务纠纷或是财产侵扰等事件有关的纠纷和冲突。苏州是清代前期商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发生的经商冲突事件很多,政府官员处理的经商讼案也为数不少。因为苏

3、州商人曾将和经商讼案有关的资料刻布在石碑上,留下一些记录,为分析清代前期苏州的官商关系提供了珍贵素材,使本文可藉以分析事件始末和官员的处理方式。本文将透过碑刻数据和相关史料的记录,考察政府官员处理商人经商冲突事件的方式,厘清清代前期苏州的“官商关系”。本文分为三节。第一节介绍清代前期苏州工商业发达的背景,一方面述叙晚明以来全国市场发展过程中苏州工商业的发达概况,另一方面则分析苏州商人有关放料制生产和商人团体产生的特殊经商环境。第二节则对现存经商冲突事件的记录进行分类,一方面分析经商冲突事件的类型,另一方面也整理其中相关的商业讼案数据,

4、检视政府官员处理这些事件的方式,以明白当时苏州“官商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第三节为结论,利用分析结果具体说明清代前期发生在苏州这种工商业大都市中的官商关系,检视所谓“抑商”政策的实际状况。第一节 苏州商人的经商环境苏州工商业的发达,吸引了众多商人在此经商发卖或是鸠工生产,也产生林林总总的经商冲突事件。分析经商冲突事件之前,有必要先介绍苏州发达的工商业概况以及当时商人的经商环境,藉以了解清代前期苏州经商冲突的产生背景。(一)全国市场的发展以及苏州工商业的发达明清苏州不仅是全国生活最富庶的城市,也是工商业最发达的城市。苏州的生活富庶和

5、工商业发达,其实都和十六世纪以后全国市场的成长以及苏州在全国市场中的关键地位密切相关。十六世纪以后,中国的市场经济更形发展,特别在江南、华南、华北和长江沿岸的华中地区,形成了日益密切的市场网络,在此市场网络内,进行着食粮、农工原料以及手工业成品的市场交易,至迟在十八世纪初,全国市场的架构已基本完成。商人在全国市场上进行长程贸易,不仅贸易的数量庞大,而且贸易的商品又以民生必需品为主。清代前期的全国市场,是由三条主要商业网络所构成。一条是由长江中下游航道为干道而组成的东西向国内网络,一条是由京杭大运河、赣江、大庾岭商道为干道组成的南北向国

6、内网络,另一条则是由东北到广州沿海的海运网络。以这三道商业网络为主轴,构成了当时的全国市场。在全国市场内,商人组成商帮进行长程贸易,所贩卖的商品以稻米、棉布、食盐等民生必需品为最大宗,改变了过去长程贸易以奢侈品为大宗的商品结构(吴承明,1985a、1985b;Fan,1992;Brook,1981)[2]。在清代前期,由东北到广州沿海的这条海运网络十分活络,构成这条国内沿海贸易的主要商品,包括了由广东、福建两省贩出的蔗糖、稻米、木料、蓝靛、茶叶、烟丝、瓷器、铁器,江浙两省贩出的丝绸、棉布、纸张,以及华北、东北贩出的大豆、枣梨、腌腊、鱼

7、货。特别是乾隆年间以后,江南的商品化农业更加发达,大量利用东北的大豆、豆饼做为农业肥料,更使江南和东北之间的海运商船组织运作的更有效率,形成海运上的规模经济(刘素芬,1991)。十八世纪中后期,台湾销往福建的稻米和蔗糖皆在一百万石以上,全年输出的商品总重量在1,900,000石(约133,000公吨)至2,250,000石(约157,500公吨)之间(陈国栋,1994;王世庆,1994)[3]。以全中国而论,嘉道年间的沿海船只的总载重量约为68万吨,上海、宁波以及福建、广东、华北各海运口岸之间的贸易总额,每年一般都在2,600万银元以

8、上(郭松义,1982:93-94;田汝康,1987b:44-45)。进入全国市场的商品,不只是来自国内贸易,海外贸易也日形重要。由十六到十九世纪中期,无论是海内或海外贸易都有巨幅成长。当时的海外贸易,主要是由南海航线(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