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婆塞戒经略疏》(优婆塞戒经白话解)海印释

《优婆塞戒经略疏》(优婆塞戒经白话解)海印释

ID:21148616

大小:417.00 KB

页数:168页

时间:2018-10-20

《优婆塞戒经略疏》(优婆塞戒经白话解)海印释_第1页
《优婆塞戒经略疏》(优婆塞戒经白话解)海印释_第2页
《优婆塞戒经略疏》(优婆塞戒经白话解)海印释_第3页
《优婆塞戒经略疏》(优婆塞戒经白话解)海印释_第4页
《优婆塞戒经略疏》(优婆塞戒经白话解)海印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优婆塞戒经略疏》(优婆塞戒经白话解)海印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优婆塞戒经略疏》(优婆塞戒经白话文)海印注 序言此是在家学佛人必看之佛经,非常重要,六重二十八轻戒就出自此经。因解释需要,疏文引入了一些《瑜伽菩萨戒本》之内容。第十九品即杂品处经文词句艰涩,重点加以疏通。疏文疏通的是紧挨处经文,经文疏文易混淆处,用(经)(疏)字加以区分。北凉中印度三藏法师昙无谶译于姑藏北凉,397年(或401年)--439年。十六国之一,匈奴支系沮渠蒙逊所建。姑藏即今武威。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陀林中阿那邠坻精舍,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五百比丘尼,千

2、优婆塞,五百乞儿。尔时会中有长者子名曰善生,白佛言,世尊,外道六师常演说法教众生言,若能晨朝敬礼六方,则得增长命之与财。何以故,东方之土属于帝释,有供养者,释提桓因则为护助。南方之土属阎罗王,有供养者,彼阎罗王则为护助。西方之土属婆娄那天,有供养者,彼婆娄那则为护助。北方之土属拘毗罗天,有供养者,彼拘毗罗则为护助。下方之土属于火天,有供养者,火则为护。上方之土属于风天,有供养者,风则为护。世尊,佛法之中颇(颇:相当地。)有如是六方不耶?善男子:我佛法之中亦有六方,所谓六波罗蜜,东方即是檀波罗蜜,何以故,始初出

3、者,为出智慧光因缘故,彼东方者属众生心,若有众生能供养彼檀波罗蜜,则为增长寿命与财。(疏)东方比作檀波罗蜜。日光处于东方,布施即是智者之行,布施耀出智慧之光。(经)南方即是尸波罗蜜,何以故,尸波罗蜜名之为右(古代称等级高的为右。),若人供养,亦得增长寿命与财。西方即是羼提波罗蜜,何以故,彼西方者名之为后,一切恶法弃于后故,若有供养,则得增长寿命与财。北方即是毗梨耶波罗蜜,何以故,北方名号胜诸恶法,若人供养,则得增长寿命与财。下方即是禅波罗蜜,何以故,能正观察三恶道故,若人供养,亦得增长命之与财。上方即是般若波

4、罗蜜,何以故,上方者即是无上无生故,若有供养,则得增长命之与财。善男子,是六方者属众生心,非如外道六师所说。如是六方谁能供养?善男子,唯有菩萨乃能供养。世尊,以何义故名为菩萨?佛言,得菩提故(佛意是说只要有自度度人之菩提念。),名为菩萨,菩提性故(已有自觉觉他之胜念。),名为菩萨。世尊,若言得菩提已,名为菩萨者,若未供养彼六方时,云何得名为菩萨耶。若以性(按天生,本性理解。)故,名菩萨者,谁有此性。有此性者,则能供养,若无性者,则不能供养。是故如来不应说言,彼六方者属众生心(若属众生心,凡是有情众生,都会供养

5、六方。其实不然。)。善男子,非得菩提故名菩萨。何以故,得菩提者,名之为佛。未得菩提(意思是说只要有了上弘下化的意乐,即为初发心菩萨,虽然还未证得无上菩提。),乃名菩萨,亦非性故,名菩萨也。善男子,一切众生无菩提性,如诸众生无人天性师子虎狼狗犬等性。现在世中,和合众善业因缘故,得人天身,和合不善业因缘故,得师子等畜生之身。菩萨亦尔,和合众善业因缘故,发菩提心,故名菩萨。若有说言一切众生有菩萨性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有性者,则不应修善业因缘供养六方(意思是说既然本具菩萨性,就不用修善法以长善根,修忍辱修禅定以增

6、加心力了。)。善男子,若有性者,则无初心及退转心。以无量善业因缘故发菩提心,名菩萨性。善男子,有诸众生,受行外道,不乐外典颠倒说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住寂静处,内善因缘,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观生死过,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恶闻恶,发菩提心。或有众生,深知自身贪欲嗔恚愚疑悭嫉,为呵责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诸外道五通神仙,发菩提心。或有众生,欲知世间有边无边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闻如来不思议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生怜愍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爱众生故,发菩提心。善男子,菩提之心,凡有三种,谓下中上。若言众

7、生定有性者,云何说言有三种耶。众生下心,能作中心,中心作上,上心作中,中心作下。众生勤修无量善法,故能增上,不勤修故,便退为下。若善修进,则名不退。若不修进,名之为退。一切时中,常为一切无边众生修集善故,名不退转。若不如是,是名退转。如是菩萨则有退心及恐怖心。若一切时中,为一切众生修集善法得不退转,是故我记是人,决定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三种菩提,无有定性。若有定性,已发声闻缘觉心者,则不能发菩提之心。善男子,譬如众僧,无有定性,是三种性,亦复如是。若有说言,定有性者,是名外道。何以故,诸外道等

8、,无因果故,如自在天,非因非果。善男子,或有人说菩萨之性,譬如石中定有金性,以巧方便因缘发故,得为金用,菩萨之性,亦如是者,是梵志说。何以故,梵志等常言,尼拘陀子有尼拘陀树,眼有火石,是故梵志无因无果,因即是果,果即是因。(疏)即外道之自然说。(经)尼拘陀子具足而有尼拘陀树,当知即是梵志因果。是义不然,何以故,因细果粗故。若言眼中定有火者,眼则被烧,眼若被烧,云何能见。眼中有石,石则遮眼,眼若有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