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练习含解析】专题1古代我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练习含解析】专题1古代我国的政治制度

ID:21196193

大小:4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0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练习含解析】专题1古代我国的政治制度_第1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练习含解析】专题1古代我国的政治制度_第2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练习含解析】专题1古代我国的政治制度_第3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练习含解析】专题1古代我国的政治制度_第4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练习含解析】专题1古代我国的政治制度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练习含解析】专题1古代我国的政治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下载可编辑一、选择题1.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公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分封制受到冲击答案 D解析 学生应注意关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作为诸侯,郑庄公的种种行径:“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说明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已被破坏,故选D项。A项错

2、在“开始”;B项“彻底”的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主要体现的不是宗法制,C项不符合题意。2.《国语·鲁语上》说:“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采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表明(  )A.诸侯五年朝觐周王四次B.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C.分封制具有制度性保障D.分封制以礼乐制为基础答案 C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意思。材料大意是:先王为诸侯立下制度,规定诸侯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事毕就集中在一起讲习礼仪,用以厘正爵位的尊卑,遵循长幼的次序,讲求上下的法度,确定纳贡的标准,在这期间不能缺

3、席或怠慢。据此可知,A项错误,诸侯每五年朝见天子一次;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C项符合材料意思;D项错误,分封制以礼乐制为维系统治的工具,而非基础。3.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列强”的做法(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维护了宗法制度C.导致分封制崩溃                       D.促使礼崩乐坏答案 B解析 中央集权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毋易

4、树子”意思是要立嫡长子为接班人,“毋以妾为妻”专业资料精心资料下载可编辑意思是妻子是正统,两者皆强调不要违背宗法制,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分封制的内容,故C项错误;“列强”的做法维护了宗法制度,不能体现促使礼崩乐坏,故D项错误。4.汉代以秩六百石刺史监察二千石郡守;唐代以八品监察御史巡按郡县、察六部(县令从七品,六部尚书正三品);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仅为七品。以上材料表明(  )A.君主专制制度日趋完善B.古代监察有“以小驭大”的特征C.古代监察体系日趋制度化D.古代的监察制度促进了吏治的发展答案 B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可看出,汉、唐、明时期监察官的品级都低于监察对象的

5、品级,故B正确。材料所述的是监察方式的特点,不能体现专制制度的完善、监察体系的制度化和吏治的发展,故A、C、D错误。5.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给事中的魏征,对于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决定终于没有颁下施行。这主要反映了当时唐朝行政机制的特点是(  )A.宰相专权                                 B.皇权独尊C.分层决策                                  D.三省分权答案 C解析 门下省负有审核诏令的权力,且门下省给事中并非宰相,不能说明宰相专权

6、,故A项错误;据材料“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敇,这个决定终于没有颁下施行”可知不能说明皇权独尊,故B项错误;据材料“对于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决定终于没有颁下施行”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体现出分层决策,故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中书省和门下省,未涉及尚书省,无法体现三省分权,故D项错误。6.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发布政令“分置二十四都督府”,最后以权重难制为理由取消上述改革,设置十道按察使,后罢;开元二年(714年)复置十道按察使,至四年又罢,八年复置,十年又

7、罢。这主要说明唐朝(  )A.最高统治者忽视对地方的行政治理B.地方行政运行机制日益完善C.通过分化事权削弱地方权力D.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矛盾心理专业资料精心资料下载可编辑答案 D解析 据题干可知,唐代统治者为解决地方治理的困境,不断调整对地方的行政管理政策,这充分说明了唐王朝既惧怕地方事权过重,又无力直接控制千百个州县的矛盾心理,故选D。从题干看,统治者非常重视地方治理,排除A项;B项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宋代通过分化事权来削弱地方权力,排除C项。7.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