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中国元素

正在消失中国元素

ID:21205979

大小:44.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20

正在消失中国元素_第1页
正在消失中国元素_第2页
正在消失中国元素_第3页
正在消失中国元素_第4页
正在消失中国元素_第5页
资源描述:

《正在消失中国元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正在消失的中国元素目录:一、记录:正在消失的中国元素二、照片辑第一卷:衣篇第二卷:食篇第三卷:住篇第四卷:行篇第五卷:农具篇第六卷:祭祀篇第七卷:劳作及其他三、摄影小记四、附件酿酒记——留住即将消失的风景乡村喜宴记胖与瘦记录:正在消失的中国元素导读:用什么具体实物来代表中国元素?或者,当我提到“中国元素”这个词时,你脑海里会闪现一个怎样的概念呢?是文字?是书法?是京剧?是筷子?是茶叶?还是故乡散落一角的锅碗瓢盆与桌椅板凳?*用什么具体实物来代表中国元素*世事难料,人间无常。一提到“消失”这个词,心情无疑会沉重许多。“消失”背后所涉及的事与物,就更不用说了。

2、变换乃是永恒,其实,变换是一物易物,在变换的过程中,总会伴随一种事物的诞生、消长乃至消亡,按照其他人的观点,也是一种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然而,存在不一定合理,消失也不意味着不合理,合理与不合理,都是不同人之间的喜好态度之异罢了。而实际上,消亡也是永恒。人们常说,时间是无情的,当时间如流水飞过,洗陈涤旧,面对世间那么多即将消失的事、物、人以及其所载的道,你又做何感想呢?在此我们不是讨论合理与否,消长与否。“物是人非事事休”,是文人常常念及而伤怀的表述,这其中,有迷茫,有无奈,更有文人们那特有的淡淡伤感。是的,历史的车轮已经碾进二十一世纪,很快又是十个年头

3、了。世间万物早已面目全非了,在新世纪里,大多数人所关心的,所向往的,所思索的,所谈论的,恐怕都是如何“走进新时代”,如何加快现代化进程,促进城市化的进程,如何享受高质量的生活。或曰赶潮流。或许你会有这样的感觉,当你的脚步跨入城市,面对整齐划一,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以及设计,装修高度一致的房屋,还有那穿戴一致的行人,你也许会有所思,有所触动。你也许会和我一样感叹:这些年,变化真大!的确,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当中,中国的变化可谓是惊人的,单从人的角度来讲,每一个中国人,无论是言行举止,还是生活方式,以及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我们对比几十年前,你会发现,

4、那时候的中国与现代的中国是多么的格格不入。面对中国科研成就,曾经有人开玩笑说,在试验室,能找到代表中国的元素可能就只有一个茶杯了,如果你不喝茶,恐怕没有中国的东西了。其实,实验室如此,其他何尝不是呢?如果不信,可以拜访任何一座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城市,去用心对比那里的各个方面,包括衣、食、住、行。由自己去得出结论,只有自己得出的结论才是最真实的。结论之前,突然萌发一个疑问:用什么具体实物来代表中国元素?或者,当我提到“中国元素”这个词时,你脑海里会闪现一个怎样的概念呢?是文字?是书法?是京剧?是筷子?是茶?还是故乡散落一角的锅碗瓢盆与桌椅板凳?*毕竟人是讲感情

5、的*时间在流逝,生活在继续。同样,消失也在继续。如今,逝者已逝,来者可追。“那失去的将变成美好”,其实,何必等待它的失去呢?随着现代化脚步的加快以及城市化的推进,面对那么多即将消失的物与人,念及于此,常常使自己有一种紧迫感。十年前,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还清楚的记得,我们住的是土砖瓦房,睡的是雕花木床,穿的是土棉袄,用的木桶,木盆,水缸,木瓢,还有大铁锅熬出的南瓜稀饭。而时至今日,那些东西已经慢慢退出我们的生活,或散落一角,或化为灰烬,或成为一堆碎片。作为一名生活的见证者,没有机会见证那些东西的诞生与辉煌,却有幸,或不幸见证它的消亡。生物学家在面对一种物

6、种的灭绝时,自己却无能为力,往往会痛心疾首。在他们眼中,一种物种的消亡与灭绝,伴随的是一种基因和资源,更重要的是一种潜在信息的消失,这些东西都是无价的。我不是生物学家,没有大家们的高度与痛心疾首,但看到生活中那些即将消失,濒临灭绝,曾经伴随我们走过春夏秋冬,一年又一年的生活器具,总有几分伤感和痛惜,毕竟人是讲感情的。*中国的可爱正在于它的本土元素*今年的八月,曾在《长沙晚报》看到一则评论,题目叫做《正在消失的长沙话》(2010年8月5日C3版),作者在文中以忧郁的笔调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长沙人的担忧,作者在文中写道:“在我看来,长沙话,或无论哪个地方的方言,

7、都有存在的理由,都自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远不只是个语言问题。如果把这件事放在信息时代、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上来考查,它就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我半点也没有反对普通话的意思,只是以为,普通话既已有了充裕的空间,也该适当关照一下方言的生存。因为明白无误的事实是,我们的生活在很多方面正面临严重的趋同化,这是需要警惕的。长沙话,或者说方言,是构成我们地方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样需要合适的阳光、水分、空气和土壤。否则它就会枯萎。而任何方言的消失,无疑都是对文化的伤害。”在此长篇引用文中的句子,换个方式,如果把文中的“长沙话”换成“中国元素”,细心的读者会惊讶的发现,我的观点

8、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多么的相似的。我想套用作者在文中最后的表述: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