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硬件系统设计原则

单片机硬件系统设计原则

ID:21237643

大小:2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0

单片机硬件系统设计原则_第1页
单片机硬件系统设计原则_第2页
单片机硬件系统设计原则_第3页
单片机硬件系统设计原则_第4页
单片机硬件系统设计原则_第5页
资源描述:

《单片机硬件系统设计原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单片机硬件系统设计原则  一个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系统扩展,即单片机内部的功能单元,如ROM、RAM、I/O、定时器/计数器、中断系统等不能满足应用系统的要求时,必须在片外进行扩展,选择适当的芯片,设计相应的电路。二是系统的配置,即按照系统功能要求配置外围设备,如键盘、显示器、打印机、A/D、D/A转换器等,要设计合适的接口电路。    系统的扩展和配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尽可能选择典型电路,并符合单片机常规用法。为硬件系统的标准化、模块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2、系统扩展与外围设备的配置水平应充分满足应用系统的功能要求,并留有适当余地,以便进行二次开发

2、。    3、硬件结构应结合应用软件方案一并考虑。硬件结构与软件方案会产生相互影响,考虑原则是:软件能实现的功能尽可能由软件实殃,以简化硬件结构。但必须注意,由软件实现的硬件功能,一般响应时间比硬件实现长,且占用CPU时间。    4、系统中的相关器件要尽可能做到性能匹配。如选用CMOS芯片单片机构成低功耗系统时,系统中所有芯片都应尽可能选择低功耗产品。    5、可靠性及抗干扰设计是硬件设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包括芯片、器件选择、去耦滤波、印刷电路板布线、通道隔离等。    6、单片机外围电路较多时,必须考虑其驱动能力。驱动能力不足时,系统工作不可靠,可通过增设线驱动器增强驱动能力或减少芯

3、片功耗来降低总线负载。    7、尽量朝“单片”方向设计硬件系统。系统器件越多,器件之间相互干扰也越强,功耗也增大,也不可避免地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随着单片机片内集成的功能越来越强,真正的片上系统SoC已经可以实现,如ST公司新近推出的μPSD32××系列产品在一块芯片上集成了80C32核、大容量FLASH存储器、SRAM、A/D、I/O、两个串口、看门狗、上电复位电路等等。    单片机系统硬件抗干扰常用方法实践    影响单片机系统可靠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主要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电气干扰,并受系统结构设计、元器件选择、安装、制造工艺影响。这些都构成单片机系统的干扰因素,常会导致单片机系

4、统运行失常,轻则影响产品质量和产量,重则会导致事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形成干扰的基本要素有三个:    (1)干扰源。指产生干扰的元件、设备或信号,用数学语言描述如下:du/dt,di/dt大的地方就是干扰源。如:雷电、继电器、可控硅、电机、高频时钟等都可能成为干扰源。    (2)传播路径。指干扰从干扰源传播到敏感器件的通路或媒介。典型的干扰传播路径是通过导线的传导和空间的辐射。    (3)敏感器件。指容易被干扰的对象。如:A/D、D/A变换器,单片机,数字IC,弱信号放大器等。    干扰的分类    1干扰的分类    干扰的分类有好多种,通常可以按照噪声产生的原因、传导方式、波

5、形特性等等进行不同的可分为放电噪声音、高频振荡噪声、浪涌噪声。    按传导方式分:可分为共模噪声和串模噪声。    按波形分:可分为持续正弦波、脉冲电压、脉冲序列等等。    2干扰的耦合方式    干扰源产生的干扰信号是通过一定的耦合通道才对测控系统产生作用的。因此,我有必要看看干扰源和被干扰对象之间的传递方式。干扰的耦合方式,无非是通过导线、空间、公共线等等,细分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耦合:    这是较直接的方式,也是系统中存在较普遍的一种方式。比如干扰信号通过电源线侵入系统。对于这种形式,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入去耦电路。从而很好的抑制。    (2)公共阻抗耦合: 

6、   这也是常见的耦合方式,这种形式常常发生在两个电路电流有共同通路的情况。为了防止这种耦合,通常在电路设计上就要考虑。使干扰源和被干扰对象间没有公共阻抗。    (3)电容耦合:    又称电场耦合或静电耦合。是由于分布电容的存在而产生的耦合。    (4)电磁感应耦合:    又称磁场耦合。是由于分布电磁感应而产生的耦合。    (5)漏电耦合:    这种耦合是纯电阻性的,在绝缘不好时就会发生。    常用硬件抗干扰技术    针对形成干扰的三要素,采取的抗干扰主要有以下手段。  1抑制干扰源    抑制干扰源就是尽可能的减小干扰源的du/dt,di/dt。这是抗干扰设计中较优先考虑和

7、较重要的原则,常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减小干扰源的du/dt主要是通过在干扰源两端并联电容来实现。减小干扰源的di/dt则是在干扰源回路串联电感或电阻以及增加续流二极管来实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