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的物候(专题)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专题)

ID:21251565

大小:5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0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专题)_第1页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专题)_第2页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专题)_第3页
资源描述: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专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古代诗词中的物候(专题)古代诗词中的物候(专题)古代诗词中的物候(专题)(九年级上)uhguuu教学目的:1.朗读体会,理解在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2.了解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3.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学重难点:通过诵读感悟诗词中反映的物候现象。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讨论释疑法学法指导:朗读—释疑--赏析—积累媒体设计:播放诗词朗读录音,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我们古代诗歌中

2、记载了许多物候现象,今天我们通过《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的学习来了解一下古代诗人是如何记载物候现象的。二.诵读感知具体操作如下:1234下一页——感谢阅读这篇文章,..,1,听朗读录音。可采取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反复诵读诗词,要求初步了解诗词的内容(幻灯片投影:相关配诗画)2,理解诗词内容。采取研讨和点拨的方法,指导学生质疑,释疑,进而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分小组进行口头训练,描述每首诗的景物画面(由于这几首诗均是以前接触过的,因而不难理解)三.品析鉴赏:1.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精确的语言(幻灯片投影:讨论题)(1)《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杨柳”的含义如何理解?讨

3、论明确:“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2)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讨论明确:一“晓”一“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令人赞叹。(3)《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讨论明确:“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4)《塞下曲》一诗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讨论明确: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

4、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引人联想。(5)《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是怎样写出画中之景的?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哪儿?讨论明确: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江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芽的芦苇,分别是地面景、江上景和岸边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像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2.揣摩领悟:诗作中描述出的有关物候现象。自由朗读,交流讨论(幻灯片投影:四幅与诗的内容有关的画面)明确:上一页1234下一页——感谢阅读这篇文章,..,(1)《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说明:农历

5、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2)《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说明: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3)《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说明: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华罗庚认为“月黑天高时,怎见得雁飞”,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6、。(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说明:因为画面本身有水有鸭,更从其它景物上想到江水的温度和鸭子的感知;再即景生情,由蒌蒿、芦芽想到了河豚(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3.诵读积累。四.拓展延伸:你能用你平时积累的诗词来解说其中的物候现象吗?交流,补充:1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幻灯片投影)说明: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2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

7、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上一页1234下一页——感谢阅读这篇文章,..,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幻灯片投影)说明: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3《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幻灯片投影)说明: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