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文人对楚辞的接受

论唐代文人对楚辞的接受

ID:21264555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0

论唐代文人对楚辞的接受_第1页
论唐代文人对楚辞的接受_第2页
论唐代文人对楚辞的接受_第3页
论唐代文人对楚辞的接受_第4页
论唐代文人对楚辞的接受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唐代文人对楚辞的接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唐代文人对楚辞的接受:楚辞自诞生以来便成为历朝历代学者研究学习的对象,纵观有史以来各朝的楚辞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在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唐朝,几乎每个诗人的创作都受到楚辞的影响。但楚辞理论研究却出现空白,可以说是楚辞研究学习的特殊时期。  关键字:楚辞;唐代;接受;感情基调:比兴    楚辞是我国古代文学之经典,其代表作《离骚》融汇儒释道法等诸家思想,在历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引起诸多争论。而不同时代对屈原和楚辞的接受情况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当时的社会心理及思想体系。本文以楚辞文本为对象,讨论唐代对楚辞的接受情况。    一、楚辞理论研究的空白期    楚辞的研究在两汉时期已见兴盛,从王逸的《楚辞章句

2、》、刘安的《离骚传》到扬雄的《反离骚》、班固的《离骚序》,以汉代文学评论家的评论为主,余波所及,直至六朝,可以称为楚辞研究的一个高峰。然而两汉南北朝时期产生的争论到唐朝却并没有延续下去,注骚之作罕见,楚辞研究专著更是几乎没有,学术史的楚辞研究似乎沉寂了三百年。逮至宋朝,楚辞研究大兴,甚至超过了两汉时期,以朱熹的评骚理论为中心,争论延续至明清。是何原因使楚辞研究在唐朝出现了断裂甚至成为空白呢?  文廷式《纯常子枝语》卷十四有云:“唐人以诗赋为重,故《五经正义》既定,而经学遂荒,一代谈经之人,寥寥可数……”《五经正义》是唐代颁布的一部官书,此书颁定后便成为文人习经作文和科举考试的统一标准,使绝

3、大部分文人把学习局限于与自己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五经,对前代典籍的接受以记忆诵读为主,疲于奔波科场而无暇以一种怀疑与否定的态度来思考和研习文学典籍。文人们一边应考,一边带着自己的作品四处拜谒,科考的五经和行卷文章的创作就这样占据了文人士子们的学习创作生涯。相比前代文人,唐代文人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他们积极追求功名,一展抱负,这一切都导致整个唐朝文学张扬着一种非学术性的感性氛围,对楚辞的接受便局限在楚辞篇章的艺术特点和屈原本人的精神特质上。    二、楚辞创作手法的接受    魏晋南北朝所推崇的笃实庄重的经学,在隋唐渐渐为风格多样的文学创作所代替,诗歌的创作成为了当时文人士子的主题,而在这种文学

4、创作中“知识和思想的表达往往要依靠文学词语的装饰及推陈出新”。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学创作上,思想是用来充实诗歌内容,标榜自己与众不同的,而不是用来发展学术的。当面对一部作品,唐代文人首先想到的是吸收其独特的形式及艺术手法,而不是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周殿富先生说:“楚辞形式上的楚语、楚调,有韵而不拘于韵,句式讲究工对而又不拘于整齐划一,浪漫主义的情调又与个人乃至社会生活的密切相关,无疑为文人士子们提供了极好的文学范式”,文人们以屈原为异代知音,自然地接受楚辞的文学样式,发展其艺术特点,所以在注骚评骚几成空白的唐代,不但骚体文学的创作不逊他朝,很多作家作品对于楚辞的创作特点也完美地吸收发扬。

5、  (一)对楚辞感情基调的接受  楚辞的诞生源于诗人对自己环境际遇的不满,对国家兴亡的担忧,对君主昏聩小人当道的怨恨,这都导致了强烈的感隋色彩成为楚辞的内在特质。《离骚》《哀郢》《抽思》《怀沙》《悲回风》《怨世》《怨思》《忧苦》《疾世》《遭厄》《伤时》《哀岁》等等,几乎每个标题都是一个表达心情和感情的词语,还没有看内容便从题目中感受到一种悲凉哀怨。“哀”“悲”“怨”“苦”也便成为了楚辞的感情主题。  楚辞的激荡感情的表达正切合唐朝文人的志不得申、怀才不遇的心情,于是楚辞中的“哀”“悲”“怨”“苦”也成为了他们自己的“哀”“悲”“怨”“苦”。所以从感情抒发的角度接受楚辞的文人们绝大多数都是有

6、过贬谪经历的士大夫,他们在楚辞创造的抒情空间寄心托志、抒忧发怨、慨叹人生、乃至讽喻谏刺。如卢照邻的《狱中学骚体》中包含着浓重的哀怨,使人读之心中积怨久久不得舒展;一生遭遇坎坷的柳宗元,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柳州,于是身居楚地的他“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柳宗元《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他一腔报国热情终而被贬,有着和屈原一样的怨愤之情,其《惩咎赋》用大量的笔墨来描述自身的遭遇,描写了小人的丑态,也表达了对小人的愤恨,此亦可称为“忧愁幽思而作”。如果说卢照邻的作品的感情基调可以用“哀”字来概括,柳宗元的《惩咎赋》则可以用“怒”字来概括。正如朱玉麒先生所说:“不同的贬谪情况使诗人的情绪因时因地

7、而表现出不同的层面:自叹沦落者偏重于哀,愤激不平者偏重于怨,或者哀怨兼之。”一般来说,贬谪之人远离故土,常有一种伤感落寞的忧患之感,此时心生哀怨之声,甚至会流露出慷慨激昂的情怀。因依附张易之兄弟而两次遭贬的宋之问都认为自己是“自惟最忠孝,斯罪懵所得”(《早发大度岭》),更不用说像柳宗元、刘禹锡这样的正直之士。楚辞哀怨为主的感情基调就这样被“国家不幸诗家幸”的时代唱成永恒。  (二)对楚辞比兴手法的接受  王逸《楚辞章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