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诊疗规范

面瘫诊疗规范

ID:21284425

大小:4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0

面瘫诊疗规范_第1页
面瘫诊疗规范_第2页
面瘫诊疗规范_第3页
面瘫诊疗规范_第4页
面瘫诊疗规范_第5页
资源描述:

《面瘫诊疗规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2016年一、概述:面瘫(面神经炎)是以口角向一侧歪斜,目不能闭合等。中医称面瘫病,亦名口歪(㖞)、口㖞僻、俗称吊线风,与现代医学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相合。《灵枢·经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张介宾《类经十七卷·疾病类六十九》注:“僻,歪斜也。”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风口㖞候》云:“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㖞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病(TCD编码:BNV120)。西

2、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中医观点:主要是指面部脉络受损或痹阻所致以口眼㖞斜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而入中络,或气血痹阻,或痰浊阻滞经络,筋脉松弛而发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本病好发于成年人,以单侧患病多见。二、诊断:(一)中医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

3、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6(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

4、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3)脑CT、MRI检查正常。(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

5、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三、鉴别诊断:(一)中医鉴别诊断1.中风病:可有口舌歪斜,同时伴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蹇涩,偏身麻木。2.面痛病:面部如刀割,火灼状疼痛,不能触碰。而无口角㖞斜,不能闭目等症。(二)西医鉴别诊断61.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瘫痪明显者一目了然,极轻者鉴别困难。周围性者瘫痪一侧面部表情运动不明显,而中枢性者哭笑时并不表现瘫痪。并且合并

6、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2.三叉神经痛: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对疼痛敏感,常在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疼痛,有明显的“扳机点”,无口角歪斜,与之可鉴别。 四、治疗方案(一)西医治疗: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为主,后期以促进神经机能恢复为其主要治疗原则。1.急性期激素治疗:地塞米松10~15mg日一次静脉滴注,7天后逐渐减量;口服泼尼松30mg/天,顿服,连续5天后在7—10天内逐渐减量。2.抗病毒治疗:0.9%NS250ml+阿昔洛韦0.5日一次静点,5-7天/疗程,连用1疗程;有疱疹者加阿昔洛韦软膏局部外用,5-7

7、天/疗程,连用1-2疗程。3.神经营养代谢药物的应用:甲钴胺5mg日三次口服,或和维生素B1100mg肌肉注射。4.理疗:急性期可在茎乳口附近行超短波透热疗法,红外线照射或局部热敷,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水肿。5.护眼:患者长期不能闭眼,使角膜暴露、干燥、容易感染,可戴眼罩防护,或用左氧氟沙星眼药水保护角膜。(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寒袭络证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推荐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炙麻黄、熟附子、细辛、荆芥、防风、白芷、藁本、桂枝、甘草等。2.风热袭络证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推荐方药:大秦艽汤加减。秦

8、艽、当归、蝉蜕、赤白芍、金银花、连翘各、防风,板蓝根、地龙、生地、石膏等。3.风痰阻络证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推荐方药:牵正散加减。白附子、白芥子、僵蚕、全蝎、防风、白芷、天麻、胆南星、陈皮等。4.气虚血瘀证6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推荐方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