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因探究而真实

让课堂因探究而真实

ID:21319776

大小: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1

让课堂因探究而真实_第1页
让课堂因探究而真实_第2页
让课堂因探究而真实_第3页
让课堂因探究而真实_第4页
让课堂因探究而真实_第5页
资源描述:

《让课堂因探究而真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让课堂因探究而真实:《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弘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从而达到“我会学”的境界。  关键词:自主;探究;快乐;真实  :G622.0:A:1002-7661(2011)09-249-02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

2、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而探究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着力点。所谓探究式教学,具体说是指“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发现问题,假设猜想,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而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将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

3、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见,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它将使得课堂因此而真实并精彩。  一、巧妙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额关键。小学生的思维是以“直觉和经验思维”为特征的,缺乏这种思维手段就不会有儿童的探究性、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因此。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制造学生新的求知需求与原有思维结构之间的“矛盾冲突”,刺激其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真实的

4、情境之中。  1、情境生活化  学生探究是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恶习;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学生在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为此巧妙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产生问题。例如:在教学“闰年”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小朋友过生日的问题“小明今年已经16岁了,可是他只过了4个生日,这是什么原因呢”引导学生想“是啊,这是怎么回事”使学生心中产生强烈的疑问,而疑惑的产生激发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又如在教

5、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可以创设一个“购物商店”,由几位小组长当“售货员”,其他同学当“顾客”,进行模拟购物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而且也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把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于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情境矛盾化  数学本身蕴藏着一种内在的吸引力,对小学生来说,许多“秘密”往往给他们感到新奇引起他们强烈的追求,有追求才有探究和发现。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教师可以先出示这样一道题“修一段600米的公路,甲队单独

6、修需要10天,乙队单独修需要15天,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当学生计算出“需要6天”后,教师看是很随意的将“600米”换成“1200米”、“2400米”、“300米”,先让学生猜想“其他条件不变,你认为两队合修需要几天完成”,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修路的总米数变了,所需要的天数也会随着变化,相应的天数分别是12天、24天和3天;但是马上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甲队单独修需要10天,乙队单独修需要15天,两队合修怎么也不会需要12天和24天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议论,这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计算来证明,发现需要的天数是不变的。学生很自然的产生矛盾

7、冲突“奇怪,为什么修路得到总长度变化了,而最终结果不变呢?”这样一来,学生便有惊奇引发出各种思考和联想,积极主动地探究其中的奥秘。在这里教师巧妙利用“变换问题的表面现象是否能引起问题的本质属性的改变”来引发认知冲突,并在比较思辨中帮助学生从反省中引起对新学知识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  二、努力创造条件,诱发探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

8、“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出示“2/73/7”,让学生说一说结果,并板书两种不同的意见“2/73/7=5/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