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整理教育学和心理学名人

人物整理教育学和心理学名人

ID:21321428

大小:41.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0-21

人物整理教育学和心理学名人_第1页
人物整理教育学和心理学名人_第2页
人物整理教育学和心理学名人_第3页
人物整理教育学和心理学名人_第4页
人物整理教育学和心理学名人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物整理教育学和心理学名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人物整理】教育学与心理学名人最完整总结教育学名人夸美纽斯(17世纪)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的理论基础。最早对班级授课制(兴起于17世纪的乌克兰)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泛智教育”。把教育学作为了一门学科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组织进行论述。他主张“一切只是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这是以个人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杜威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现代教育的代表。他的思想集中反应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他认为教学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教育即生长”。它以新的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将儿童的

2、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化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孔子1.孔子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应在《论语》中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马卡连柯提出了“平行影响”,促成了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卢梭卢梭的教育思想属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洛克(英国哲学家)提出的“白板说”是外栎轮论的典型代表。他的《教育漫话》是独立教育学诞生的标志。苏格拉底1.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教育家。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他的“产婆术

3、”(体现了启发性)教育原则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原则相一致。夸美纽斯(17世纪)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的理论基础。最早对班级授课制(兴起于17世纪的乌克兰)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泛智教育”。把教育学作为了一门学科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组织进行论述。他主张“一切只是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这是以个人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舒尔茨(美国经济学家)1960年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上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基本理论创立的“宪章”。他提出的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他根据人力资本理论,

4、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赫尔巴特1.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以此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他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育过程。他著有《普通教育学》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他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与系统化过程。他率先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泰勒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他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他最早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他的原理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1.学校应达到那些教育目标;2.提供那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的组

5、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朱熹“宽著期限,紧著课程”荀子荀子是中国古代“外栎论”的代表人物。中国的社会本为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德鲁克德鲁克(美国管理学家)提出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孟子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裴斯泰洛奇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思想j集中反应在他的著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斯兵塞斯兵塞把课程用作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董仲舒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赞可夫赞可夫的《教育与发展》提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一般发展

6、》的思想。布鲁纳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以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结构主义课程论(核心观点)。孔颖达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使用过课程一词,它始见于唐代。杨贤江杨贤江著有《新教育大纲》,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柏拉图柏拉图是西方社会本为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康德康德是西方社会本为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涂尔干涂尔干说:“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一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主张按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皮亚杰皮

7、亚杰是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的提出者。第斯多惠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发现真理”这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教育心理学名人布鲁纳1994年报告: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认知发现学习。主张通过范县学习,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即认知—发现学习论。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有基本的理解”。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指其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且基本结构越能归结为定义、原理或法则,越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个体的成长是收心理和生理成熟机制制约的,认为的任意提

8、前训练,会给一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