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笔记整理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笔记整理

ID:21335055

大小:54.37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0-21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笔记整理_第1页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笔记整理_第2页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笔记整理_第3页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笔记整理_第4页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笔记整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笔记整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笔记整理一、制度篇  (一)西周的学校制度  §“学在官府”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在这种体制下,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师不分,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员,也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学校的教师。  §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大司乐负责宗教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的礼乐官,兼管国学教育事务。大司乐属下的一些官员,就是学校的教师。  §西周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是大司徒,也往往称为“教官”,说明其主要职责是教化,从西周地方官学(乡学)的教育内容来看,与地方行政长官的职责大体相同,可见地方教化是地方行政长官的主要任务。  §西周学校确有较完备的制度,大而言之,

2、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私学的兴起  一、原因  1.士阶层的崛起  2.封建土地私有制经济的形成  3.学术下移  4.官学失修  5.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二、私学产生的意义  1.西周官学是由国家政权机关主办的,以“学在官府”为其主要特征,在管理上是“官师一体”、“政教合一”,教育是政治组织的一部分,教师由政府官员兼任,私学是由私家根据社会需要或个人需要设立的,以政教分设、官师分离为主要特征,有独立的组织机构,以具有知识技能的贤士为师,教师逐步成为社会中一种独立的职业。  2

3、.西周官学受到贵族身份的限制,少数贵族子弟袭断了受教育的权利,私学以自由受教为原则,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学校向平民下放,使文化知识得以下移到民间。  3.西周官学限于传统的“六艺”,灌输的是奴隶制政治观念和道德思想,偏重于历史文化,私学则有思想自由,各家各派不必有统一的思想,教育内容以传授各学派的政治观点、道德思想,以至新的知识、技能为主。  4.西周官学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和相应的基本设备,制度上较为规范。私学则不一定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它以教师为中心,流动性较强,设备也较简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5.私学的产生促成了一大批教育思想家的产生,形成了古代教育思想的第一次

4、高潮,对后代的教育思想及教学实践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齐国的稷下学宫  一、产生原因  1.是战国时期养士用士之风发展的结果。  2.是齐国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  3.稷下学宫的产生与齐威王开明的文教政策有关。  二、办学特点  1.待遇优厚。  2.不治而议论。  3.学术自由。  三、办学性质  1.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学校。  2.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件并兼有咨询作用的高等学府。  四、历史意义  1.其一、稷下学宫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  2.其二、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3.其三、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4

5、.其三、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四)我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三个)  一、察举制对教育的影响(汉朝)  1.使孔子“举贤才”和“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汉代开始获得了制度上的落实。  2.选士制度给教育带来巨大的利益驱动。  3.汉代察举与学校教育各为一途,它们之间尚未建立制度上的联系,更谈不上衔接关系。  4.由于察举的决定权在主管官员的手里,察举标准又不是很具体,主观随意性较强。  5.产生了诸多弊端:其一,贵戚高官横加干扰取士。其二,贿选成风。其三,主管官员察举不力。其四,沽名钓誉成风。二、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1)积极作用  1.是选士制度的革新,

6、是察举制的发展。负责选士的官职,不再由地方长官兼任,而由中正专任,这有利于选士工作正常、有效地进行,而且可以加强中央对选士权的控制。  2.其创立、实施,使选士制度向“综核名实”前进了一大步。中正品第士人,不仅看门第,而且视品德才能,尤其是曹魏初期,重状轻品,有利于激励士子积极进取。而且也确曾选拔了不少优秀之士。可以说,九品中正制为纠正察举名实不符的弊端,进行了一次可贵的探索。  (2)消极影响  1.影响了知识分子学习的积极性。九品中正制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士族子弟往往不屑读书,因而形成了奔走造请之风,大大影响学习积极性,公卿不学无术,学校废弛无常。  2.魏

7、末晋初后,中正官逐渐为士族垄断。  三、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创设进士科,以考试策问为主,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开始。  (1)科举产生原因  1.政治原因。一是为了打击士族地主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二是为了补充官吏队伍,满足庶族地主参与政权的愿望。三是有利于笼络知识分子。  2.经济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纸笔的大量生产,印刷术与造纸术的普及,也为科举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3.教育导向。九品中正制影响了知识分子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公卿不学无术,学校废弛无常的状况。而科举取士的特点是录取标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