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与《维摩经》

苏轼诗与《维摩经》

ID:21385855

大小:63.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1

苏轼诗与《维摩经》_第1页
苏轼诗与《维摩经》_第2页
苏轼诗与《维摩经》_第3页
苏轼诗与《维摩经》_第4页
苏轼诗与《维摩经》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轼诗与《维摩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苏轼诗与《维摩经》【内容提要】本文从苏诗最初涉及的《维摩经》入手,论述苏轼不同时期诗作与《维摩经》的关系,分析《维摩经》在苏诗中的反映和表现,并对其采摄佛经语汇、点化佛学义理为诗进行探讨,以期对苏轼及其诗歌创作多一些认识和了解。【关键词】苏轼诗歌《维摩经》关系王十朋《百家注东坡先生诗序》云:“东坡先生之英才绝识,卓冠一世,平生斟酌经传,贯穿子史,下至小说、杂记、佛经、道书、古诗、方言,莫不毕究。……亦皆洞其机而贯其妙,积而为胸中之文。”(1)王氏这段话,说明苏轼的创作题材之庞博,内容之繁富。即便仅以佛教题材而言,苏轼采摄融贯佛经而吟咏成诗者,其篇什(

2、诗句)也有相当多的数量。苏诗今存二千多首,所涉及的佛经主要有《维摩经》、《楞严经》、《法华经》、《圆觉经》等。本文只就《维摩经》论说。一苏轼最早以佛教为题材的诗作,应当是他初仕凤翔时期所作的《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其诗云:昔者子舆病且死,其友子祀往问之。趼𨇤鉴井自叹息,造物将安以我为?今观古塑维摩像,病骨磊嵬如枯龟。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变化浮云随。世人岂不硕且好,身虽未病心已疲。此叟神完中有恃,谈笑可却千熊罴。当其在时或问法,俯首无言心自知。至今遗像兀不语,与昔未死无增亏。田翁里妇那肯顾,时有野鼠衔其髭。见之使人每自失,谁能与诘

3、无言师?(2)此诗为《凤翔八观》之四,吟咏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所塑的维摩诘像,表现了苏轼对《维摩经》中维摩居士的敬佩与向往。诗作以《庄子•大宗师》“子祀往问子舆病”的寓言为开端,巧妙关合《维摩经》“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3),释迦牟尼派遣众弟子及菩萨前往问疾的基本线索。在这首诗中,苏轼把维摩诘当作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至人”来理解。《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4)在庄周那里,“至人”是消除了物我封界,达到“无所待”这种最高境界的超人的代称。可见苏轼对维摩居士的最初认识,是通过《庄子》而达成的。从

4、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程来看,由庄入佛,乃是中国人最初习佛的基本路径。如东晋庐山慧远,初学儒术,尤善庄老。后出家为道安弟子。他讲经时,为使听众能理解佛教义理,“乃引《庄子》义为连类”(5)。慧可为禅宗二祖,是达摩祖师的嫡系真传,但他本人却是博通群书,尤善老庄。僧人的习佛入佛是如此,文人学士如王维、白居易乃至王安石、辛弃疾等大多也不例外。事实上,佛教传入时,中国已是一个思想文化高度发达且传统悠久的国度,本土文化对士大夫的浸润熏染很深。打个比方说,中国士人在接触佛教之前,其思想、心灵已经不是一张可以任意描画的白纸,而是一幅镌刻了传统思想的重彩画卷。因此,当他

5、们被光耀眩目的佛学所吸引,当他们面对义理高深难解的佛经时,他们能够且急需做的是,怎样使外来学说尽快纳入自己的思想框架和心理结构,使非本土的颜色融入他们原有的重彩之中,成为不可分离且较为和谐的一个部分。虽然道家与佛学在理论层面上具有较大的差异,但是道家特别是庄子思想,与佛教经义却有着更多契合的可能,这无疑为士人开辟了一条由庄入佛的方便途径。苏轼从小就受庄周思想的熏陶,对《庄子》可谓烂熟于心。因此,当他看到佛教中著名的维摩居士塑像时,自然就联想到庄周所说的“至人”,于是便对维摩诘作出了“庄子式”的体认和理解。中国文化海纳百川的性格和精深厚实的底蕴,决定“

6、由庄入佛”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摄取;不是消极地全盘“拿来”,而是积极地加以改造吸纳,经过内化使之成为本土文化的一部分。苏轼认维摩诘为“至人”,实际上是把这位外来的和尚(在家的)改造成本土文化系统中的一员,虽为“至人”,但其神祇的灵光已有所消褪,念经也不再那么方便了。苏轼对维摩居士虽心存敬佩,但并不是顶礼膜拜,奉若神明。在《石恪画维摩颂》(6)中,他称颂维摩诘的神通广大:“我观维摩方丈室,能受九百万菩萨。三万二千师子座,皆悉容受不迫迮。又能分布一钵饭,厌饱十方无量众。断取妙喜佛世界,如持针锋一枣叶。”但是,与中国的处士画师石恪相比较,其神通不过

7、如此罢了。他说:“我观石子一处士,麻鞋破帽露两肘。能使笔端出维摩,神力又过维摩诘。”即使对令文殊师利叹为观止、三十二菩萨自愧不如的无有文字语言乃真入不二法门,苏轼也敢于横加辩说,发表自己的看法。他说:“我观三十二菩萨,各以意谈不二门。而维摩诘默无语,三十二义一时堕。我观此义亦不堕,维摩初不离是说。譬如油蜡作灯烛,不以火点终不明。忽见默然无语处,三十二说皆光焰。佛子若读《维摩经》,当作是念为正念。”可见,苏轼虽然钟爱《维摩经》,但并不是视之为金科玉律,当成万世不移的圭臬。苏轼的这种态度,在中国士人入佛习佛的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民间盲目的虔诚崇拜和

8、临时抱佛脚、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功利信奉,有着天壤之别。另外还需注意,苏轼出生于佛教气氛浓郁的家庭,其父苏洵与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