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ID:21402595

大小:40.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0-2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_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_第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祝福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小说叙事艺术的方法。  2.全面了解祥林嫂的悲剧成因。  3.了解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两大基本类型(农民、知识分子)的特色和意义。  教学重点:  1、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结构和叙述视角转换。  2、教会学生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小说的主题意义。  教学设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祝福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小说叙事艺术的方法。  2.全面了解祥林嫂的悲剧成因。  3.了解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两大基本类型(农民、知识分子)的特

2、色和意义。  教学重点:  1、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结构和叙述视角转换。  2、教会学生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小说的主题意义。  教学设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祝福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小说叙事艺术的方法。  2.全面了解祥林嫂的悲剧成因。  3.了解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两大基本类型(农民、知识分子)的特色和意义。  教学重点:  1、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结构和叙述视角转换。  2、教会学生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小说的主题意义。  教学设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祝福  教学

3、目的:  1.学习运用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小说叙事艺术的方法。  2.全面了解祥林嫂的悲剧成因。  3.了解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两大基本类型(农民、知识分子)的特色和意义。  教学重点:  1、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结构和叙述视角转换。  2、教会学生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小说的主题意义。  教学设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祝福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小说叙事艺术的方法。  2.全面了解祥林嫂的悲剧成因。  3.了解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两大基本类型(农民、知识分子)的特色和意义。  教学重点:  1、教会学生分析小说

4、结构和叙述视角转换。  2、教会学生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小说的主题意义。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第二课时引入叙述者的概念,并重点研究该小说中叙述者身份的意义。第三课时引入视角的概念,研究小说中的叙述视角的转变,及其蕴含的意义。第四课时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意义:1、有没有悲剧意义;2、悲剧意义是什么。第五课时概括小说中次要的人物形象,分析标题的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并重点探究“路遇祥林嫂”这一情节的意义。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将随着鲁迅的文字,回到20世纪初阴冷灰

5、暗的鲁镇,去关注一个平常的农家女子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板书课题。  教师朗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弄清字词读音,感知整体情节,明确小说结构。  提问:这篇小说写了什么事?  回答:写了“我”回到鲁镇路遇沦为乞丐的祥林嫂,紧接着得悉她的死讯,回忆她的生平。  提问:小说写了“我”回鲁镇一共几天的事?  回答:三天。文中有明确交待:“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第二天我起得很迟”“第三天也照样”。  提问:这三天的事都按照顺序来写的吗?作者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  回答:不是,运用了倒叙的方式。  时间:  第一天第二天  事件:回鲁镇,与四叔话不投机,拜亲访友,单调乏

6、味  第三天  事件:回忆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忐忑不安;(傍晚)惊闻噩耗,负疚;(入夜)渐渐舒畅,回忆生平;(夜阑)被爆竹惊醒,懒散舒适。  提问:为什么要把第二天遇见祥林嫂并且与之对话的事放在第三天来写?为什么作者要安排“我”与祥林嫂见上最后一面?见不见面都不会影响祥林嫂的命运发展,因为祥林嫂精神不正常,而且没有职业,以乞讨为生,她的结局只能是死。冻、饿、病随时可能结束她的生命。为什么“我”要和祥林嫂见上最后一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  回答:1、放在第三天来写,就与得悉祥林嫂的死讯这件事连得比较近,可以突出作者的心绪不宁。对祥林嫂发问的预感不祥,对自己所作回答的忐忑不

7、安,和祥林嫂的噩耗相照应,同时又表现了“我”的惊慌失措。  2、这次对话,安排在祥林嫂临终之前,深入地剖析了走向绝路的祥林嫂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因此对祥林嫂的性格刻画就不再是浮于表面,而是具有了心理分析的深度。另外,这次对话,也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性格特点。  提问:这种类似的对话在同学们学过的鲁迅作品中有没有?请同学们思考之后,下一节课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入叙述者的概念,并重点研究该小说中叙述者身份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上一节课我留下了一个问题,这种知识分子和农民的对话在同学们学过的鲁迅作品中有没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