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以金融专业为例的人才培养模式

探讨以金融专业为例的人才培养模式

ID:21413006

大小:6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1

探讨以金融专业为例的人才培养模式_第1页
探讨以金融专业为例的人才培养模式_第2页
探讨以金融专业为例的人才培养模式_第3页
探讨以金融专业为例的人才培养模式_第4页
探讨以金融专业为例的人才培养模式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讨以金融专业为例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讨以金融专业为例的人才培养模式21世纪的综合国力竞争究其根本就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当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着某些问题。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上高级技能型人才短缺。因此培养具有较强职业技能、服务社会化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已成为每一个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值得深思和研究的课题。笔者以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调查苏州金融业对五年制高职金融专业人才需求的岗位要求,着手建立以五年制高职金融就业岗位为中心,工学融通、五维一体的五年制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把五年制高职金融就业岗位的要求贯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岗位综合能力

2、和人才培养目标相互融通、岗位工作任务和理论知识技能训练教学相互融通、岗位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相互融通、岗位工作环境与教学实践环境相互融通,通过理论知识、技能训练、案例引导、项目实训、综合实践五维一体的教学,提高五年制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适应金融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下面具体谈谈重构五年制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笔者认为,在重构五年制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前,应首先明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先要搞清楚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和侧重点。1.1人才培养目标现状1.1.1人才培养目标普遍定位较低目前,大部分高

3、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片面追求人才的“第一线”认为高职人才的培养就是培养一线的操作人员,完全注重“技能”的培养,将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划等号,而忽略了“高等”二字涵盖的含义,没有充分地将“高”和“技能”相结合。1.1.2高素质体现不够全面在素质培养中,只重视能力素质,而忽略了职业素质。虽然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时都明确了人才的职业素质,但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缺乏系统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使得“高职业素质”培养难以落实。1.1.3将知识的“够用”片面理解为“实用”在人才培养中,对知识的学习过分追求“够用”认为“够用”就是“实用”过分注重实践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人才长远发展对知识

4、延续性的要求。1.2人才培养目标侧重点要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还要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侧重点。1.2.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职业教育是随着近代大工业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活动。因此,职业教育强调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日本称之为“企业眼里的职业教育”在德国它已成为“企业手中的职业教育”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需求主体,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参与程度。因此我们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界定为在一定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技术知识和工作过

5、程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要的教育方式。1.2.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随着现代经济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职业变动和职业技能的更新日新月异,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从大职教观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以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素质出发,要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将教育的侧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上,换句话说,要侧重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另外,在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应付工作中的方方面面的。虽然一个人凭自己的能力可能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如果把个人的能力与他人的能力结合起来,那么结果

6、绝不会是“1+1=2”而可能是“1+12”因此培养高职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也同等重要。1.2.3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宗旨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就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结合学校优势,创办特色专业,培养特色人才。2以金融专业为例探讨人才培养模式2.1苏州金融业发展现状多年以来,苏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加快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和市场体系,不断增强金融业的

7、社会服务功能,金融体系日趋完善,规模逐渐壮大,初步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为四大支柱,以其他非银行金融业为补充的金融服务业体系。截止2011年末,苏州全市银行类机构共52家,保险业金融机构总数达63家,保险中介机构45家,保险分支机构800余家;证券公司及营业部61家,期货公司及营业部23家;备案创投企业88家;担保企业107家;各类小额贷款公司72家;典当公司49家。全市金融资产总量超2.3万亿元,金融从业人员超过4.4万人。目前,在金融危机冲击和资源环境约束倒逼下,苏州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任务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