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民间戏剧之精神

浅析中国古代民间戏剧之精神

ID:21451765

大小:72.12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22

浅析中国古代民间戏剧之精神_第1页
浅析中国古代民间戏剧之精神_第2页
浅析中国古代民间戏剧之精神_第3页
浅析中国古代民间戏剧之精神_第4页
浅析中国古代民间戏剧之精神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中国古代民间戏剧之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中国古代民间戏剧之精神[摘要]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的中国民间戏剧因为托庇于节日民俗活动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民间对娱乐的普遍追求使得规模盛大的庙会成为民间娱乐和戏剧演出的中心,万众共同参与民间戏剧的集体生命体验形成了近乎狂欢的民间戏剧文化,其戏剧精神则表现为一种乐观的生命精神和追求自由、平等的狂欢化世界观。对中国古代民间戏剧之精神的探讨和揭示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国戏剧的精祌价值和文化意义。[关键词]民间聚戏;戏剧演出;戏剧精神中国戏剧来自民间,这是毫无疑义的。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与物性》中说:“某种东

2、西的本源就是这件东西的本质的来源。对艺术品的本源的追问,就是追问艺术品的本质的来源。”[1]那么,要理解中国戏剧之真精神,就要追溯到源头处。中国戏剧起源于原始宗教祭祀,根据王国维的观点,“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乐神人者也。”[2]以歌舞为职的巫在中国古代是祭祀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人们通过巫的“乐神”以求获得神灵的庇佑,拥有和顺的现世生活。因此,一般认为,作为宗教仪式的原始时代的歌舞活动是戏剧的源头。《尚书》中关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3]的记载被认为是戏剧最初的萌芽形

3、态。虽然只是简单的几个文字,我们却可以从中看到原始祭祀活动的歌舞表演所营造的热闹氛围。这些以歌舞为主的宗教仪式与民间的民俗活动紧密相关,体现了先民们追求吉祥、安乐的普遍心理。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祭神仪式“八蜡”。“蜡”读为zhd,意为求、索。在古老的农耕社会中,农业生产是维系先民们生存的大事,因此,为了祈求丰收,他们把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神、人甚至物一律作为神秘的神灵来崇拜以求得庇佑。每年的农历十二月都会举行崇拜这些农业神的仪式,这个仪式由八段组成,故称“八蜡”。这个宗教仪式的意义在于,它是农耕社会中

4、先民的生活体验,既肯定了自身在农事上的辛苫付出的生命价值,又包含着对未来的希望和幸福生活的祈求,洋溢着乐观的生命精神。这是孕育在追求吉祥、热闹的原始歌舞中的中国戏剧在源头处获得的精神,也奠定了民间戏剧之精神的基本特点。一、祈吉尚乐中的乐观生命精神__节日民俗活动下的聚戏尽管随着社会的变迁,原始宗教祀神活动中的“巫”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但巫风的余习却为地方习俗所沿袭而得到发展。这种沿袭将以“乐神”为目的的宗教仪式转变为以“乐人”为目的的民间娱乐活动,这为民间戏剧的繁衍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并且使民间戏剧与民俗活

5、动联系在一起。正是托庇于民俗活动,民间戏剧才得以发展和延续。农耕社会中的中国古代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围绕着维持自身生存的农事展开。对农业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天”,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先民们对“天”总是保持着一种敬畏感,他们想象出许多与农业生活息息相关的神灵,通过各种祭祀活动取悦于各路神灵,以求得现世的幸福。这些与农耕相关的祭祀活动逐渐在民间形成了大规模的“迎神赛社”的祭祀活动,它以庙会为中心,广泛地存在于乡村和城市中。随着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具有浓郁娱神精神的活动逐渐转向了世俗的娱人倾向。迎

6、神赛社的日子在更大程度上成为人们自娱自乐的快乐时光,也是民间大众的节日,而庙会则成了民间大众享受节日闲暇的主要娱乐场所。这些少量的节日活动对终年劳作的古人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这些短暂的节日是他们长时间劳作的重要调节,短暂的娱乐和松弛可以冲淡和消除紧张与疲劳,距离不等的节日让辛劳的人们一次次地从艰难的生活中激起希望和振奋的情绪。在节日里,中国人始终有“图热闹”的追求,人们都喜欢去热闹的、人口众多的地方聚集玩乐,形成了闹热的民俗环境。这对民间戏剧的延续有着重要意义,节日帮助戏剧集结了大量观众,这是戏剧存在

7、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大量观众的拥护就没有戏剧。这样的环境使得我国自古有农闲聚戏的传统。春播夏锄,秋收冬藏是我国农业社会生产民俗的重要特点。因为只有在一年的农事完毕之后,新的一年春耕生产尚未开始之前,广大的民众才会有较多的空闲和娱乐的心境去看戏,并且,只有在秋收之后,平曰所得甚少的农户们才有可能拿出较多的财粮,为戏剧演出提供经济基础。同时,因为民众始终相信农事的丰歉有赖鬼神之力,于是,春播之前要许愿祈福,秋收之后要还愿酬神。这样一来,年末至岁首这一段较长时间的农闲时间就成了聚众演戏的好时节。它不仅是大众辛苦了

8、一年之后的短暂松驰,而且也是酬神祈福,向祌灵致意的必需。也正是因为农闲聚戏的民俗交融着生产民俗和信仰民俗,才实现了中国民众在精神上的圆满的统一[4]。所以,农闲聚戏的古老传统就得以代代相传。正是依托于不可抗祀的节日民俗,民间戏剧才以强大的生命力喜气洋洋地发展。《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北宋时汴京城外神保观神诞时的演出盛况:“二十四口州西灌口二郎生口,最为繁盛。庙在万胜门外一里许,赦赐神保观。二十三日,御殿前献送后苑作与书艺局等处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