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黑条矮缩病加重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控对策

水稻黑条矮缩病加重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控对策

ID:21464458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22

水稻黑条矮缩病加重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控对策_第1页
水稻黑条矮缩病加重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控对策_第2页
水稻黑条矮缩病加重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控对策_第3页
水稻黑条矮缩病加重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控对策_第4页
资源描述:

《水稻黑条矮缩病加重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控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水稻黑条矮缩病加重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控对策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植株一旦传染得病,必将影响产量,甚至造成绝收。黑条矮缩病在当地已由08年的个别品种上零星发病发展为当前大部分主体品种普遍见病的现状,损失明显加重。本文就当地水稻黑条矮缩病加重原因及防控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便更好的指导当地农业生产。  一、发生特点  1.整穴发病。田内如果见病则为整穴发病,未发现在单穴中部分植株发病、部分植株不发病的现象。  2.水稻抗性品种越来越少。08年在当地首次见病,当年仅在“冈优725”一个品种上表现。至2010年,在当地主导品种如Ⅱ优650、Ⅱ优航一号、Ⅱ优明

2、86等大部分籼稻品种及华粳6号、武运粳21、九优418等多个粳稻品种中不难查见该病。  3.损失率低于发病率。虽然黑条矮缩病为整穴发病,发病面积比例大,但当前在田间表现还处于零星分别状况,田内最高连片发病不超过15穴。在当前还未发现大面积连片发生的情况下,由于水稻自身有一定调节以及边际效应弥补能力,后期产量损失率明显低于发病率。  二、原因分析  1.传毒媒介灰飞虱虫量较高。随着轻简栽培技术的推广、秸秆禁烧工作力度的加大、防控措施不到位等影响,近年来水稻秧田、本田灰飞虱虫量一直较高,均呈大发生程度。  2.毒源分布广泛。黑条矮缩病虽不能由灰飞虱经卵传播,但该病的寄主广

3、泛,除水稻外,还有大、小麦及看麦娘等大部分禾本科杂草。  3.感病品种普遍存在。生产上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等综合性状好的品种不多,大面积种植的品种仍以感病品种为主。  4.水稻易感生育期(水稻秧苗期)与灰飞虱迁移传毒高峰期(一代成虫迁移期)吻合度高,流行风险较大。  三、防控对策  1.推广抗(耐)品种。在坚持优质、高产、多抗原则选择抗病良种的基础上,根据近几年的周边县(区)及当地种植情况的综合表现,因地制宜地推广较为抗(耐)病的品种,如徐稻3号、徐稻4号、扬辐粳7号、扬辐粳8号、盐稻8号等。对于中感、高感黑条矮缩病的品种如华粳6号、淮稻5号、武运粳21、Ⅱ优杂交

4、稻系列等品种要压缩其种植面积。  2.适期迟播。大力推广旱育秧、机插秧、抛栽稻等轻型栽培措施,适度推迟播期,避开一代灰飞虱成虫迁入秧田传毒高峰期,减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危害。  3.合理选择秧池。秧池要远离麦田,尽量做到集中连片育秧,便于集中管理和统一防治。要严格控制套播稻面积,以免加大田间虫量。  4.秧田覆盖防虫X或无纺布。各地要大力宣传、示范、推广应用防虫X或无防布全程覆盖秧田技术,控制灰飞虱传毒危害,减少农药使用量。  5.科学实施化学防治。坚持"治虫控病"的药剂防治策略,采取"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措施,多个环节控制灰飞虱,防止传毒。

5、灰飞虱防治适期及指标为:秧田一代成虫迁入盛期时带毒虫成虫达10-20头/m2;本田期二、三代带毒若虫数量达15-30头/百穴。在加强麦田一代灰飞虱防治、开展药剂浸种的基础上,根据虫量发生情况,及时做好防治工作,确保控制本田传毒危害。药剂应选择吡蚜酮、毒死蜱、异丙威、稻丰散、敌敌畏等药剂,并坚持持效性好与速效性好的药剂配合使用,并要注意交替用药。同时,要及时拔除田间病株,减少田间毒源基数。  6.实施统一防治,推行专业化防治。灰飞虱具有很强迁移扩散能力,一家一户分散防治很难取得较好防效。应按照“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方法”的“三统一”要求,提高统一防治的覆盖率。同时,

6、要大力推行专业化防治,以解决农村劳动力弱化、防治效果差的现状,进一步提升防治质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