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预习的有效性

浅谈语文教学中预习的有效性

ID:21492345

大小:6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2

浅谈语文教学中预习的有效性_第1页
浅谈语文教学中预习的有效性_第2页
浅谈语文教学中预习的有效性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语文教学中预习的有效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语文教学中预习的有效性山东省临沂双月湖小学276000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节的工作。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一、预习的收效1.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

2、思维;在听课的时候,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学生只要有了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从而执著追求。2.自我的探索,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己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以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

3、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3.及早掌握了学习信息,教学有的放矢。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在这期间,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的倾向。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了。1.人人获得了练习机会,学3素质提高了。不安排学生预习,直接进行讲读分析,课堂上往往只有几

4、个优等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陪客”。一些中下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己举手发言,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大家;还有一些懒惰的学生根本没有动脑。吃现成包子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做包子,不经过自学实践,永远也提高不了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低又何来提高学习素质呢?进行了预习,学生根据单元学4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习的素质得到了相疲的提高。2.培养了阅读书籍的兴趣,课外知识丰富。由于学生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在预习课文中将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通过教

5、学有的可能解决了,有的可能没有解决或没冇彻底解决。少年儿童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师因势利导,适当加以启发与指点,学生就会产生阅读能力,他们将投入到阅读中去。这样,预习就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二、预习的设计1.抓住共同特点,安排预习内容;注意学生差异,分层设计。(1)一个班的学生,就学4基础和学4的素质来说是有一定差异的,也有共同的弱点。如即使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理解事物也往往是孤立的,不注意它们的内在联系。反映在阅读上,理解支离破碎,抓不住重点,深入不下去

6、。(2)—个班的学生除了共同的弱点外,还存在阅读能力的差异。程度好的学生能自觉运用学到的预>』方法按照目标去预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读书结结巴巴,生字还不会查,文章的段落分不准,主要内容概括不上来。根据这个现状,要改变“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预习0标。2.围绕训练重点,循序渐进;抓住教材特点,灵活安排。教材中的每篇课文,体裁不尽相同,训练重点各旮侧重,所以设计预还要从教材特点出发。(1)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分别安排了三十二个重点训练项0。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要紧紧围绕这些重点训练项0

7、组织教学,预当然也不例外。但这种预并不等于教师把重点训练项0直接交给学生去理解,而是要促使学生围绕重点训练项目去读书、去思考、去寻找问题,做一些必要准备。(2)设计预4吋要注意体现不同体裁的教材特点,使学生逐步掌握学各类文章的规律。三、预习的安排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安排预习呢?一般分三个层次安排预习:1.通读感知。了解课文大段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学习生字词等,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2.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3

8、.细读深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在预习的各个层次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参考文献[1]《沂蒙教育》。[2】《山东教育》。[3】《语文教学探究》。[4】《现代语文教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