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倩》教学设计

《聂小倩》教学设计

ID:2151037

大小:3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11-14

《聂小倩》教学设计_第1页
《聂小倩》教学设计_第2页
《聂小倩》教学设计_第3页
《聂小倩》教学设计_第4页
《聂小倩》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聂小倩》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聂小倩》教学设计《聂小倩》教学设计《聂小倩》教学设计《聂小倩》教学设计《聂小倩》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我国的短篇小说远流长,至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再次把短篇小说的创作推向了发展的高峰。《聊斋志异》不仅融入了深厚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社会意义,在灰暗的人生现实中建造了一座温馨的人生乐园,而且在思想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聊斋志异》已从唐代传奇以叙述故事为主,发展到以刻画人物为主,在人物塑造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聂小倩》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这是一个善与恶、美与丑构成强烈的对比,而最终善战胜了恶、美战胜了丑的动人故事。这篇的思想倾向

2、、艺术手法都很能反映蒲松龄的思想艺术追求。[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在模块(一)中学习过小说,学生对小说原本即有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往往容易被小说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住,忽略对小说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层把握。另外,本是篇幅较长的言小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字障碍。[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了解大意,积累言实词、虚词的能力;了解相关的学常识。2.体会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体会本在动态变化中塑造人物的特点。3.体会本作者通过人鬼相恋的故事,歌颂了不为色利所诱,勇于救人于危困之中的美好品德,反映了古代社会被

3、侮辱被摧残的妇女对邪恶势力的顽强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4.搜集《聊斋志异》相关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教学方法]讨论分析、比较阅读[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点。教学难点:理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借用谈狐说鬼的艺术形式,寄托作者的孤愤,表达美好的理想。[教学设计思路]本篇小说是言,篇幅较长,但字较浅显,因而可以安排学生前利用工具书疏通大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言的自主性,养成积累言实词虚词的习惯。设计口述故事情节这一环节,可以使学生避免过多地纠缠于言字句,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从而为鉴赏艺术形象作

4、好准备。本堪称短篇小说中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典范。善于通过言行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都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因而让学生梳理聂小倩由鬼变成人的过程,既进一步熟悉了情节,又引导学生透过言行洞悉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除塑造了美丽、娇弱又不失智慧、狡黠,最终摆脱凶恶势力的要挟和控制,悔过自新的聂小倩外,还塑造了慷慨正直、不被色利所诱,能急人之困的宁采臣这一形象。教师引导分析完聂小倩这一主要形象后,学生基本把握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宁采臣这一形象可以放手交给学生自己分析。总结作者的创作目的,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小说的

5、创作目的在于反映现实生活。外拓展可以有效地实现精读与泛读的结合。[教学过程]一、预习阶段1.搜集有关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相关资料;2.利用工具书,疏通大意,积累重点实词、虚词;3.练习口头叙述故事梗概。二、堂教学阶段(一)导入蒲松龄《聊斋自志》:“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他的《聊斋志异》,巧妙采取谈狐说鬼的艺术形式,演绎了一个个经典动人的人鬼相恋、人狐相爱的精彩故事,这些鬼狐既个性鲜明,又丰腴饱满;既有深刻的现实内涵,又展示出纯真的人性的善、美,个个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同时,这些异类形象也担负了作者寄托

6、孤愤和表现理想的双重任务,作者和着眼泪,饱含爱憎谱写了一篇篇人情与人性的赞歌。《聂小倩》即是女鬼和书生相爱相依的爱情绝唱。(二)检查预习作业1.学生介绍关于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相关知识。蒲松龄的生平和创作蒲松龄(1640—171),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东淄川县(今淄博市)人。19岁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后屡试不第,43岁时补“廪生”,71岁高龄才补上了“岁贡生”。其间,蒲氏于31岁时曾随同乡孙蕙在宝应县帮办牍,次年即辞幕归家,从此在家乡的一些缙绅人家设馆授徒,前后达40年之久。蒲松龄

7、科场失意,一生贫困,对现实生活有深刻的认识,这些,都反映在其积数十年时间完成的《聊斋志异》近00篇作品之中。此外,他还著有《聊斋集》、《聊斋俚曲集》、《日用俗字》、《农桑经》、《婚嫁全书》、《家政内外篇》等。《聊斋志异》,以今人张友鹤辑、校的“会校会注会评本”最为完备。《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聊斋志异》谈鬼说狐,却最贴近社会人生。在大部分的篇里,与狐鬼花妖交往的是书生、人,发生的事情与书生、人的生活境遇休戚相关,即便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也没有超出他们的目光心灵所关注的社会领域,从这里也就表现了一种既宽广而又集中的独具的视角。(1)揭露科

8、举弊端《聊斋志异》创作的这个特点,以写书生科举失意、嘲讽科场考官的篇最为明显。蒲松龄长期困于场屋,感受最强烈的是科举弊端,关键在于考官的昏庸,黜佳才而进庸劣。《聊斋志异》里许多篇对科场考官冷讽热嘲,不遗余力,嬉笑怒骂,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