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能救“代工王”吗

“机器人”能救“代工王”吗

ID:21522555

大小:2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2

“机器人”能救“代工王”吗_第1页
“机器人”能救“代工王”吗_第2页
“机器人”能救“代工王”吗_第3页
“机器人”能救“代工王”吗_第4页
“机器人”能救“代工王”吗_第5页
资源描述:

《“机器人”能救“代工王”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机器人”能救“代工王”吗  ●依靠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迅速崛起的“中国制造”,曾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结构,如今积累了大量变化的社会结构正反过来影响“中国制造”的未来。      ●如何平衡既有员工与技术革新之间的利益和关系,能否尽量实现各种技术升级与员工之间的和谐相处、平稳过渡,有一连串考验等着我们。      ●主持人:本报记者柳森      ●嘉宾:苏勇(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主任、教授)      解放观点:一段时间以来,拥有大陆员工超百万的富士康一直麻烦不断,其用工上的困扰似乎很难摆脱。此前,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已宣布“三年制造100万台机器人”计划。在您看来,用机器人替代工人

2、,能为像富士康这样的“代工巨头”提供改变现状的可能吗?      苏勇:富士康今天遇到的困境,说它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并不为过。富士康宣布其机器人计划,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改进和产能升级问题,而是富士康身上一系列问题的某种体现方式。      将近十年前,富士康就开始感觉到劳动力成本日益上涨的问题。今天回头来看,它一直以来的对策似乎就是“转移”。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富士康先后在郑州、成都建厂,目前在大陆累积的员工总量超过百万。当然,我们也一直看到富士康不断在改进自己的管理细节,但现在看来,最大的问题出在它由来已久的发展模式。      解放观点:也就是说,您认为如果富士康不改

3、变既有的发展模式,就算是“机器人”也救不了富士康。      苏勇:没错。虽然机器人集成了机械自动化领域的各种成果,但它的定位同样鲜明,是技术升级和管理升级的有机组成部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辅助手段。从德国、日本等机器人制造和应用大国的既有经验来看,机器人的技术局限跟它的技术优势一样不容忽视。目前在一般的企业里面,哪些领域适合以机器人代替人工,已有一些共识:      首先是一些危险性强的工种。比如,不适合人体直接去接触、操作、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工作,现在通常都倾向于以机器人代替人工。      其次是将工人从单调、重复性高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工业心理学认为,如果让一个工人长期

4、从事单一、重复的劳动的话,看上去似乎是越做越熟练、越熟练效率越高,但事实上,随着疲劳感的积聚,不仅工人对工作本身的厌恶感会上升、满意度会下降,连带其工作上的差错率也会不断上升。此时,如果正好有合适的机器人功能模块可以替代,一些企业很可能就会考虑以机器人代替人工。这类工作通常工序严谨、工作强度相对容易控制,这对于机器人而言就比较好实现,只要设定程序就可以完成。      为何现有机器人技术在汽车业的推广应用最有代表性,主要就是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      就目前的观察而言,为何富士康宣布机器人计划后,业界普遍认为其进展速度似乎未达预期?这很有可能还是跟富士康所从事的电子产品加工业

5、务有关。电子加工对工人熟练操控柔软电线和精密配件的能力有很高要求,如果是机器人,力度控制和精确定位都是问题。此外,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这就意味着机器人必须易于重新编程,企业则必须将由此产生的各种使用、维护、管理成本一一计算在内权衡利弊、合理统筹。由此就要说到影响企业采用机器人意愿的另一关键因素:降低成本并辅助企业管理效能整体提升。      解放观点:这让人联想到不少发达国家此前推广机器人技术的重要背景:人口结构变化、人工成本大幅上升、技术至上的社会文化环境。现在,我们是否也接近某个发展需求倒逼技术升级的拐点?      苏勇: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恐怕更复杂一点。比如,

6、由于产业升级需求带来的用工结构需求变化,新一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身心特点、工作价值观上的巨大转变,这两重因素相叠加,大概能解释现在愈演愈烈的一个现象:一边是不少技术含量层次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即便薪水不断上涨,也苦于招不到好管好用的工人;一边是一些对工人技术能力要求更高的企业,抱怨招不到足够优秀的高级技工。      正如依靠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迅速崛起的“中国制造”,曾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结构一样,如今积累了大量变化的社会结构正反过来影响“中国制造”的未来。毕竟,成熟的机器人技术应用还是要以必要的精细化企业管理为依托。再聪明的机器暂时还无法做到像人那样会学习、懂变通、能创新,再

7、高智能水平的机器人也需要人的管理、维护,不断适应人们新的生产与技术更新需求。      解放观点:鉴于富士康在业界的地位,它的机器人计划是否会带起一系列连锁效应?      苏勇:作为代工业界领导者的富士康提出机器人计划,多少还是会有一定的信号意义和示范意义的。虽然对富士康来说,它的选择更多源于对自身发展困境的反思。但需求催化技术革新,如果机器人在电子制造行业的成功案例增多,企业又能够在技术投资、使用、维护成本和人工成本等因素之间找到平衡,就很有可能成为行业中竞相尝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