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临床护理观察

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临床护理观察

ID:21528424

大小:2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2

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临床护理观察_第1页
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临床护理观察_第2页
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临床护理观察_第3页
资源描述:

《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临床护理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临床护理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并讨论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后的临床护理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来我院治疗的90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实施回顾性分析,随机分成两组。给予对照组患者临床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在经过各自护理后出血量、临床疗效以及满意度。结果:经比较得知,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在护理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统计学有意义。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临床常规护理,叮嘱患者静卧休息,定时检查患者阴道出血、子宫收缩以及生命体征的改变。在产褥期间

2、,提醒患者应当确保外阴的清洁,摄取高营养、高蛋白食物,确保机体的营养供需水平,放置出现贫血或其他感染。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①病情观察:一般来说,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病情发展非常迅速,有着突发性、凶险性的特点。护理人员应当提前与临床主治医师制定抢救方案,以便第一时间给予患者保暖、供氧、输血等治疗,详细记录患者产后的子宫恢复状况和体征。②心理护理:对产妇进行健康宣教,提示产妇应注重休息,排空膀胱以避免一定程度上延长产程。产后肌注10u宫缩素,防止宫缩乏力出血。通常产后2h内是出血的高发时间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与鼓励,护理人员在充

3、分结合患者病情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积极地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语气和缓地向患者介绍一些正面的案例,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避免患者出现焦虑、恐惧、烦躁的心理。③按摩子宫:保证在无菌操作的情况下,教导患者正确的按摩子宫,以推动子宫收缩功能的恢复,压出宫内瘀血。左手置于宫底,拇指按住子宫前壁,其余手指按住子宫后壁,轻柔、有节律的按摩宫底。  疗效判定[2]  患者经治疗1h后子宫收缩功能明显提升,出血症状停止或显著减少,可判定为显效;患者经治疗2h后子宫收缩功能明显提升,出血症状明显减少,可判定为有效;患者经治疗2h后子宫收缩功能与出血症状无改善,可

4、判定为无效。自制百分制满意度调查表,总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例数×100%。  统计学分析  本文根据所得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所使用的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对比以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χ2值检验,以p<为差异具有统计学。  2.结果  在经过各自组护理后,采取全面护理的实验组产妇治疗总有效率为%,总满意度为%;对照组产妇治疗总有效率为%,总满意度为%;两组产妇的临床护理疗效存在显著差异(p<),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原则上来说,产妇在产后24h内的出血量大于500ml[3],就可判定为存在产后出血并发症。而产后出

5、血也是患者分娩期最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对产妇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预防产妇产后出血,是当前国内外产科临床护理中的重点[4]。有鉴于此,护理人员必须要充分知晓在对产妇实施全面护理干预时,患者出现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关键要素,并尽快识别出血情况,并及时告知主治医师。护理人员需要充分重视产前的护理工作,引导产妇做好每一项检查工作,根据检查结果,对双胎、妊高症、前置胎盘等高危产妇尤其要强化监护。  第一产程期间,护理人员密切观察产妇胎心和宫缩情况;第二产程期间,护理人员可指导产妇利用腹压法防止分娩过快,在胎肩娩出时给予肌注缩宫素;第三产程期间,测量产妇出血量,并

6、对胎盘的破损情况展开观察分析。  本研究中,实验组产妇在总有效率、总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本研究结果和国内外其他临床文献的报道基本一致[5]。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可靠,止血时间短,可促进患者更快康复,具有加大临床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