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

ID:21536500

大小:2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2

让学生动起来_第1页
让学生动起来_第2页
让学生动起来_第3页
让学生动起来_第4页
让学生动起来_第5页
资源描述:

《让学生动起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让学生动起来  动在字典的意思是:与“静”相对,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其实满堂灌教学简单,老师只需要把自己准备的内容滔滔不绝的“说”给学生听,部分学生可以靠自己的理解或者是课下的努力能把老师讲的知识点应用到生活或者是在解题方面上,这种情况都属于优秀的。当然存在老师们不喜欢的现象,有部分学生,老师课上讲的津津有味,而他的脑海里五马星空。如果课堂不是老师的真正的舞台,而是学生的天下,是学术的天下,老师说白了只起引导(诱导)作用,老师把功课放在台前,学生把努力放在学校,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自己懂得,更好地是自

2、己获得知识,那才是实际意义上的学习。  一、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从事初中数学教育已经几年了,不断地教学中学习、总结反思,那么如何更好地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呢。曾犯过不断地占并列学科老师的课,想着中考数学占着大分数,一天上5节数学课,外加晚上的3小时自习都觉得很正常,马不停蹄地一道数学题接着一道数学题给学生讲,黑板是擦了一遍又一遍,结果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得到质的提高,甚至原题也没有多少人答全对,当时第一反应是不可思议,想着自己花着大把的心思,大把的时间去教学,结果却是这样,内心很不甘。有人告诉我:“即使你在黑板上讲

3、的眉飞色舞,还是存在不听课,思路飞的学生,与其那样不如学生先自己做,我们去判断是否正确,错了指出错误之处,予以改正。对了,给予奖励。这样至少他们还有个动笔的记忆。”事后好好想了想,反思了。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如果一味的着眼于为高校选拔高分的学生,迫使学生去应对没玩没了的试卷,这种被动学习到底能带给学生什么。如果把学习的中心放在老师上,而不是自己所带的学生上,那么“学校”是否也该改名为“教校”了。所以让学生动起来才是“王道”。  二、该如何引导学生动起来  华罗庚先生说过:“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

4、始的问题,把这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来一个飞跃上升。”这被人们评论是一个十分精辟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第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遇“新”不惧;第二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就数学科目来说,如果一味的把知识点、习题、练习讲完,不给学生留下考虑的时间,给一个定式,学生按着定时走,甚至勤快的学生死背题,时间花上了,一旦题换了个花样,定式走不通了,题也算是白背了,竹篮子打水一场空。那么该如何走下去――让学生动起来。问题就来了,不是让学生动起来,学生便动起来,如果真这么简

5、单,那么随随便便当几年老师,都可以当校长、当教授了。  三、引导学生有自己的需求  不要强求别人做事,同样如果学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来学校干什么的,那么老师做的很多事情都是无用功,也就是负功。从一开始便让学生懂得自己来学校干什么的,当然很多学生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却无法实际运用到每天的学习当中,所以老师从一开始就可以引导学生知道自己在学校一周、一天、一小时、甚至一节课自己具体要干什么,要得到什么,要有欲望,可以在学习上欲望无限制的“膨胀”,而且自己的需求或者说自己的欲望只有自己努力了,才能得到,自己有权放弃,无人干

6、涉,后果也需学生本人负责,当然老师必然会引导避免学生这样的选择。  四、引导学生自己动起来  以上说的都是结果,那么过程呢,以数学为例。  1.引导学生动口。给一道题,例如:北师大八年级下册数学第152页第三题。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四边形EGFH是平行四边形吗?请证明你的结论。  这道题就学生学的状态及水平,大纲的要求来说,迎合教材的知识点至少有四种方法,然而很少有学生能快速的把四种方法说出来,甚至有些学生被叫起来回答时,一种方法都说不出来,有些学生是完全不

7、会,有些是语言组织缺胳膊少腿。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动口呢:①小组讨论,出代表表述;②老师防止学生跑偏,可直接提出解题关键,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解题过程;③学生自己思考,并分享;④老师讲解时,学生跟说。这样学生的思维特征相协调,语言特定相接近,而且相互议论还有利于开阔思路、促进理解、活跃气氛、提高时间利用率、增强协作精神。而且要养成善于倾听别人发表的见解,这也是一种善于学习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动手。除了动口,还得动手,动手顾名思义就是动笔写。如上题所示,首先注意是证明题,所以开头书写切记是“证明:有图可得。”而不是

8、“解:有图可得。”,紧接着就是如何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得到谁平行于谁,谁又与谁的一半相等。用哪种方法就要首先通过已知得到我们想要的结论,再通?^我们的结论推理出问题的结论。这里不仅仅只是动笔写题的过程,写作业,还得写学生自己学习的心得,收获,而且还要抽时间看看自己的心得体会。此题为什么自己没想到这种方法?为什么我那样做错了?为什么写过程的话就忘记了该怎么写?不断地练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