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激起学习的波澜

用问题激起学习的波澜

ID:21571460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2

用问题激起学习的波澜_第1页
用问题激起学习的波澜_第2页
用问题激起学习的波澜_第3页
用问题激起学习的波澜_第4页
用问题激起学习的波澜_第5页
资源描述:

《用问题激起学习的波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用问题激起学习的波澜新一轮的课堂改革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问答式的教学是一种启发式的数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常见教学行为,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方法。现在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相对较为沉闷。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少。经常出现的情景是:教师提出问题,有学习较好的、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回答了,教师因势利导,接着这个同学的回答讲下去,这实际上把大多数学生思维的权利剥夺了。如果把课堂比作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配角”,大多数不起眼的学生实际上成了“观众”。如何让

2、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演员”,都变为“主要演员”呢?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让他们有问题,敢提问,会思辨。下面我就如何用问题唤起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充分调动他们自主、合作、探究提问的积极性,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见解和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使生“有问”  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地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情境,使学生感到“惊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情境可以是数学史上的故事,可以是生活中的事例,也可以是知识应用的范例,还可以是一个人人参与的游戏

3、。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中,给出古诗,回答问题: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这个题目融入古诗的情景,充分体现学科间的整合。学生都想探索,因而跃跃欲试。在数学领域中感受别样的文学情趣,有利于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样的情境中,问题自然而出。  二、构造和谐氛围,使生“敢问”  教师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热情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课堂是师生相互合作、共同活动的主阵地。学生喜欢老师,亲近老师,

4、就喜欢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有问题可问。教师要深刻体会“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善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保护学生质疑的勇气。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有一次成功的经历,就会激起追求多次成功的欲望。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感情投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造、捕捉与学生情感交流的机会,用商量的口气:“谁想说说……”“谁愿意帮帮老师……”;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有自由表现的机会。教师应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敢辩,敢于且善于主动参与到

5、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求知、去探索,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从而敢于各抒己见,点燃心灵创新的火花,充分体验到“问”的快乐。  三、改革评价方式,使生“乐问”  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目光盯着考试分数。单一而简单的评价方式,挫伤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使一些学生有问不肯问、不敢问,从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惰性。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变评价方式,要从单一的分数评价转变为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评价,特别是提出、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做出评价,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分档次做好记录,也可以用分数量化记录,

6、使学生感受到回答问题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评鉴,要有对问题的质量评析,特别优秀的要给予表扬,并可以加分,使学生重新找回思维的活性。  四、寻找合适途径,使生“善问”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领悟数学思维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史的讲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数学家成功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许多数学理论的建立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可以引发反思,想解决问题导致探索,解决问题之后促成创造。例如,笛卡尔想突破几何和代数分离的传统思维模式,开始探索数与形的结合而发明解析几何。通过数学故事,让学生受到启发,只有在

7、互相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思维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即“跳一跳摘到桃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数学的思维能力。  2.教给方法,培养学生“善问”。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所以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都与数学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断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生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我先在黑板上悬挂本区的地图,问学生:“你能利用手中的直尺和地图,知道陈家到资中的距离?”有同学立即上来测量得出结论:是3.2厘米。我又请几位同学测量结果

8、都是3.2厘米。我又问:“那么陈家到资中只有3.2厘米吗?”并用手做了一下长度动作,由此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概念。同时又让学生知道,要求实际距离,必须知道这幅地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