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译诗 融贯中西

诗人译诗 融贯中西

ID:21628624

大小:70.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0-23

诗人译诗 融贯中西_第1页
诗人译诗 融贯中西_第2页
诗人译诗 融贯中西_第3页
诗人译诗 融贯中西_第4页
诗人译诗 融贯中西_第5页
资源描述:

《诗人译诗 融贯中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诗人译诗融贯中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以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作用逐渐凸显,对翻译主体——翻译家的研究成为翻译研究的新领域。作为“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的翻译家,杨宪益的翻译成就有目共睹。然而,由于他长期沉浸于翻译实践,鲜有谈及对翻译的看法与见解,学界对他的研究主要围绕其大量英汉、汉英翻译作品批评展开,尤其集中于《红楼梦》英译及鲁迅系列作品英译,较少有对他翻译思想的深层次、全面挖掘。为此,以杨宪益的诗人身份为突破口,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探讨其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之间的关系,得出关于诗歌翻译与创作

2、的启示,拓展杨宪益翻译思想研究的现实维度,为当代文学翻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杨宪益;诗歌;创作;翻译;译者主体  :H315.9:A:1672-3104(2012)03?0140?05      纵观古今中外翻译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译者地位都十分卑微,翻译研究主要以文本分析为主,忽视对翻译主体的研究。然而,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特别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在翻译这个以人的思考和创作为中心的艺术活动中,最不应该忽视的恰恰就是对这个活动的主体——译者的

3、研究和重视”[1]。翻译家的研究得以成为翻译研究的时代课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相濡以沫,共同翻译了上百种中国文化典籍和文学作品,译文准确、生动、典雅。从先秦文学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跨度之大,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深远,不仅在中外翻译界创造了一个奇迹,被称作翻译工的典范,更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树起一座丰碑。[2]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曾对记者说,“他的译著是所有研究中国文化的西方学者眼中的经典”[3]。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国传统文

4、化典籍译著及典籍译者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对杨宪益的研究开始从单一的译作分析、译本比较转向多元化探索。薛鸿时译杨宪益英文自传;邹霆、李辉、雷音各自著杨宪益传记;任生民、陈晓勇、付智茜、杨小刚和禹一奇等人也从不同角度解读杨宪益翻译思想。然而,由于杨宪益长期潜心于翻译实践,较少系统谈论他的译事思索,使得学术界对其翻译思想的系统、全面梳理较之于对其译本的分析研究相对落后。  因其在翻译与对外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方面的杰出贡献,2009年杨宪益获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成为季羡林之后获得该项殊荣的一代

5、翻译巨擘。辉煌的翻译成就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他的诗人身份,使其诗歌创作没能受到应有的关注。杨宪益虽“算不上大诗人”,但说他“是有才调、有自家面目、有好诗可传的诗人,是并不夸张的”[4]。他的诗人气质得益于传统文化熏陶和西方教育浸润。作为具有诗人才气的译者,杨宪益的诗人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诗歌翻译。  一、旧体诗情怀与诗歌翻译追求  杨宪益诗作大多收录在其个人诗集《银翘集》①和与黄苗子、邵燕祥出版的旧体诗合集《三家诗》中,“均属旧体,主要是‘打油’式律、绝”[4]。尽管出版了个人诗集,杨宪益[5]却在

6、《银翘集》自序中坚称自己不是一个诗人,也从未认真写过什么像样的诗,确实写过一些,但都是写着玩的,并将近二十年所有      收稿日期:2011?12?10;修回日期:2012?04?0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青年基金项目(0YJC740111);湖南省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010WLH47);中南大学中央高校青年助推项目(2010QN10);中南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人文社科杰出青年人才专项经费资助  简介:辛红娟(1972?),女,江苏徐州人,博士,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典籍英译,翻

7、译理论;唐宏敏(1986?),女,土家族,湖南保靖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诗作冠以“打油诗”之名,甚至认为连打油诗也不够格,自谦地说:“学成半瓶醋,诗打一缸油。”众所周知,中国诗人向来好作隐语。例如,屈原《楚辞》中的“香草美人”,多半有所寄托。如果抛开寓意,我们终不能把诗歌理解透彻。杨宪益的打油诗也正是如此,“以俗语入诗,以俗为雅,以俗胜雅”[5],是“对言不由衷、言之无物的伪诗的挑战,对‘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的反拨”[5]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

8、出现文化转向以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作用逐渐凸显,对翻译主体——翻译家的研究成为翻译研究的新领域。作为“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的翻译家,杨宪益的翻译成就有目共睹。然而,由于他长期沉浸于翻译实践,鲜有谈及对翻译的看法与见解,学界对他的研究主要围绕其大量英汉、汉英翻译作品批评展开,尤其集中于《红楼梦》英译及鲁迅系列作品英译,较少有对他翻译思想的深层次、全面挖掘。为此,以杨宪益的诗人身份为突破口,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探讨其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之间的关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