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特法律与道德的相对分离

论哈特法律与道德的相对分离

ID:21651766

大小: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3

论哈特法律与道德的相对分离_第1页
论哈特法律与道德的相对分离_第2页
论哈特法律与道德的相对分离_第3页
论哈特法律与道德的相对分离_第4页
论哈特法律与道德的相对分离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哈特法律与道德的相对分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哈特法律与道德的相对分离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上,自然法学派主张包容说,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必然联系,法律必须符合道德的要求;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则主张分离说,认为法律只要通过国家规定的程序制定出来,不管其内容如何,都是有效的。后来,以哈特为代表的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开始由法律和道德的“绝对分离”向“相对分离”转变。在我国的法治化建设中这一问题同样无法回避,我们应借鉴西方在该问题上形成的丰富理论,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和文化背景,在意识到道德对法律存在深刻影响的同时,主要侧重坚持两者的分离。  关键词相对分离最

2、低限度道德法治  :D90-053:A    法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不仅是法学、法哲学领域的“好望角”,也是实践中经常冲突且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难题。因此,关于二者之间关系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在崇尚法治权威的全球化大趋势下,这一问题更是成为近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学界争论的热点。以哈特为代表的新实证主义法学在坚持法律与道德分离的基础上,承认二者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哈特对分析法学的继承和发展  分析法学的创始人奥斯丁认为:“法律的存在是一回事,它的优缺点是另一回事”,“法理学的任

3、务与研究对象应该是实在法,而不管这种法律好坏与否”。①也就是说法律关注的仅仅是实然意义上的法律,而不考虑其内在的道德因素,可见,奥斯丁主张的是法律与道德的绝对分离,认为他们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的思想意识总是根源于一定的社会现实,仔细考察不难看出,奥斯丁之所以主张二者的绝对分离,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密切联系,那时资产阶级刚刚建立政权,迫切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来巩固其统治地位,提高其统治效能。另外,他还受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法等国哲学界出现的实证主义运动的影响,该运动主张排除价值因素的“中立哲学”,在当时取

4、得了学界的广泛认同,并迅速渗透到其他科学领域。  而奥斯丁分析法学的继承者哈特所处的时代,法律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所依赖的主要治理规则,但是,各种道德问题开始在法律领域不断凸显,并且也已经为人们所普遍知晓。因此,哈特从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基本立场以及社会的现实状况出发,重新审视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奥斯丁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一方面,从根本观念上讲,他仍严格区分法律与道德,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行为评价标准;另一方面,他又吸收了其他学派的合理性,立场有所松动,开始从二者的“绝对分离”向“相对分离”转变,即“法律

5、与道德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法律与道德之间有着许多不同种类的关系,没有什么东西能让我们富有意义的挑选出来”。②具体而言,哈特认为法律与道德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道德对立法的影响作用。在任何一个国家,立法都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公共道德的影响,这些公共道德介入立法主要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情形是某些道德规范直接被法律所吸收,成为明确的法律规范;第二种情形是有的道德标准会通过立法者的观念悄悄地进入法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政治倾向。  第二、道德对司法,尤其是法

6、律解释的渗透作用。哈特认为,法官内心的道德观点肯定会对判决有所影响,这就决定了相同的案件在不同的法官手中就可能得到不同的裁判,每个历史时期都是如此,尤其是在重大疑难案件中,法律规则不明确,有时甚至没有规则,对法律的解释往往就需要介入大量的道德因素在不同的价值之间进行选择。  第三、道德是人们遵守法律的有力支撑。哈特把对法律规则的遵守区分为内在观点和外在观点,他的内在观点相当于一般所说的积极主动的守法,外在观点则指公民因害怕惩罚而消极的守法。他表明,维护法律权威的主要力量不是统治者的武力,而是人们将守法作为道德

7、上的义务。  第四、对法律的评价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道德评价。“一个堪称良好的法律制度必须得符合正义和道德的要求”,③即法律有优劣之分,评价的标准就是其是否符合人们心目中的正义和公德。  第五、最低限度内容的自然法是实证法构成的基本要素。基于人的本性和人类生存的目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一些共同的行为准则,他们是构成一切社会或国家法律的共同因素。  可见,哈特并不否认法律和道德之间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只是最低层面的,不能因此就得出法律与道德有着本质上的必然联系。  二、道德与法律相对分离的意义  (一)相对分离可以

8、使法律与道德相互纠偏,弥补不足。  道德观念是指人内心对于是非、善恶,价值等标准的认识。观念从本质上讲源于人性,而人性是难以琢磨的,它还会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道德具有认知上的不确定性、动机上的不确定性以及标准上的不确定性等弱点。与此相反,法律是通过严格的程序制定出来的,集中了多数人的智慧,它的规范性语句可以弥补道德标准的不确定性,它的建制化体系可以弥补道德认知的不确定性,它的严厉性惩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