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叙述模式

二十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叙述模式

ID:21655825

大小:88.5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8-10-23

二十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叙述模式_第1页
二十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叙述模式_第2页
二十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叙述模式_第3页
二十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叙述模式_第4页
二十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叙述模式_第5页
资源描述:

《二十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叙述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二十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叙述模式如果与其它文体样式如小说、诗歌、戏剧甚至散文相比,20世纪中国的报告文学研究 是相当落后的,不要说用新的理论方法,就是用传统的思维方式从事研究者也为数不多 。本文从叙述模式的角度切入进行研究,其目的既是为了这一文体样式研究的深入,又 具有方法论探索的意义。也就是说,通过这一研究,把握其内在模式及其流变的运行规 则,揭示其与其它文体——譬如小说叙述模式的相似点与差异性,以此来探讨20世纪中 国报告文学文体在叙述方式上的丰富性和活力,以及所蕴涵的审美文化意味。      一、叙述视角的选择  对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叙述模式研究的第一步,即是对其叙述视

2、角的选择与变化趋态 的考察。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暂以帕西·拉伯克的“视角”(perspective)来取代对 这一事物的其它多种说法,也无论视角的指称有多种多样,它们在指涉叙事文本中叙述 者或人物观察、讲述故事的角度——即热奈特所言“选择(或不选择)某个缩小的‘观察 点’”(注:杰拉尔·热奈特:《论叙事文话语》,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40页。)这一核心内涵上却并无太大的语义阻隔。视角之 于报告文学,与其之于小说等虚构性叙事文本,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对后者,英国批 评家路伯克曾这样说过:“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以为都要受观

3、察点 问题——叙述者所站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支配。”(注:胡亚敏:《叙事学》,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9页。)我以为这段话也同样适用于报告文学,这意 味着,视角的类型、选择及其变化在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叙述模式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它无疑是一个具有前提性意义的存在。  至于视角的基本类型,我仍然想以热奈特的叙说为依据,将其作全知视角、限制视角 和客观视角的划分。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类视角在叙事文本中往往发生相互作用,即产 生交叉与转换,导致同一文本中存在两种视角,此可看作视角的变异,可称之为“转换 视角”。  在对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叙述视角的选择与变迁的考察

4、中,我们发现,客观视角几乎 未能出现,其它三类则同时存在于这一时空域中,不过,其消长的趋态各有不同。我们 对1927年至2000年间的498篇(部)报告文学进行了叙述视角、叙述时间和叙述结构的抽 样分析与统计,以期获得最为直接、真实的印象(注:为保证样本的权威性、代表性和 普泛性,这498篇(部)报告文学主要来自以下资讯:《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 报告文学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报告文学 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报告文学集》(中 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

5、、《1977—1980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选获奖作品集(一、二)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981—1982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选获奖作品集》(人 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1983—1984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选获奖作品集(上、下)》( 作家出版社,1986年)、《1985—1986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选获奖作品集(上、下)》(作 家出版社,1988年)、“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获奖作品(1987—1988)、《1990—1991 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选获奖作品集(上、下)》(作家出版社,1993年)、《鲁迅文学奖获 奖作品丛书——报告文学(上、下)》(华文出版社,19

6、98年)和首届“505杯”中国报告 文学获奖作品及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等。)。以下是对这一时域报告文学叙述视角类型及 其变化的统计:   表一 叙述视角的选择与变化             全知视角    限制视角    转换视角样本的时间域  样本数 篇数   百分比 篇数  百分比 篇数 百分比1927—1937    119   33    28%  86   72%  0   01937—1949    103   36    35%  67   65%  0   01949—1966    109   61    56%  41   38%  7   6%1977—19

7、80    30   19    63%  10   33%  1   3%1981—1982    24   14    58%   6   25%  4   17%1983—1984    27   16    59%   6   22%  5   19%1985—1986    21   5    24%   4   19%  12   57%1987—1988    14   4    29%   8   57%  2   14%1990—1991    26   13    50%   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