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迷失”到“理性”

从“迷失”到“理性”

ID:21675539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3

从“迷失”到“理性”_第1页
从“迷失”到“理性”_第2页
从“迷失”到“理性”_第3页
从“迷失”到“理性”_第4页
从“迷失”到“理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迷失”到“理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从“迷失”到“理性”   2011年12月18日,“重新定义――‘70后’艺术中的质疑精神”学术邀请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1号馆3层举办。此展由今日美术馆和《大周末》主办,由独立策展人杭春晓提名策划。旨在重新梳理“70后”艺术家与之前一批当代艺术家,在生命经验与生存体验之间的精神区隔,探究这个群体创作观念中的文化姿态。展览展出了管勇、康海涛、李晖、李继开、屠宏涛、王光乐、王颉、尹朝阳等8位艺术家的29件作品。下载论文网    “70后”艺术作为一个概念,主要产生于2000年以后,是对中国19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创作的群

2、体性定位。其学术解读,多归于“卡通”、“青春残酷”两种理论体系,已形成一定的社会接受度。但现有理论阐释,要么流于简单的图像符号特征,如“卡通”之说;要么以“浅层伤害”为基点解读的青春期冲动,如“青春残酷”之说。前者,以形式符号为理论阐释,难以准确把握这一代艺术的精神诉求;而后者则建立在“70后”与其前辈的生活经历对比,因缺少各类运动的社会性深刻,所以阐释其为缺乏相应深度的“冲动”性自我感悟。此说貌似合理,但却假定了人的深刻性一定源于社会活动,而非人自身的精神审视能力,从而流于简单、臆测,无法触及这一代艺术真正的意义

3、、价值。  那么,面对丰富复杂的“70后”创作,我们又该如何审视?由于,“70后”是一个时间概念,故其理论建设也应基于时代性,即线索是某一时间段中的文化问题,以及这种问题在创作中的视觉显现。所以,就“70后”艺术的理论构建而言,方法论上必然会倾向于社会学阐释,需要寻找这一时间段内社会问题在文化上的呈现与表达。然而,因为曾经流行的庸俗社会学,近年来美术界对社会学的运用多有谨慎,甚至一味排斥。当然,警惕庸俗社会学简单、机械的“社会图谱化”,对于美术理论反思具有积极意义。但因此而完全漠视艺术与特定时间段内社会的关联,无疑

4、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所以,就“70后”艺术而言,我们仍然不能回避社会学的阐释方式,而是应该在充分理解他们的视觉体验之后,探寻其背后的心理发生机制。  如果,依着这一思路进行下去,“70后”艺术在视觉体验上有着怎样特征呢?应该说,相对前一代图像化平涂、矛盾化对立的视觉特征,“70后”的作品往往更强调语言本体在视觉上的自身表达,也即习惯于视觉物质自身所具有的表达。诸如尹朝阳的“神话”、屠洪涛的“舞台”、康海涛的“夜景”等,无论表述的目标是个体化感悟,还是社会化体验,语言的物质性成为了绘画意图的直接媒介,甚至语言运用的方

5、法成为重建视觉逻辑的核心,而非图像符号;而王光乐从超级写实的水磨石到寿漆,抽象对于艺术家而言并非一种结构的预设,而是对于视觉呈现方式的不断审视而自发的结果;又如管勇的“书架”、李晖的“双头卡车”、王颉的“无人衣”等,虽具有某种明确的题材对象,但其视觉指向却非题材本身,而是视觉逻辑自身所包含的某种认知方式与观念。并且,这种对于语言本体、视觉逻辑的重视,其背后往往蕴含了某种“不置可否”的怀疑性态度,即不对自己所描绘对象以某种肯定性或否定性的判断,而是将对象理解为借助视觉语言呈现出的认知物,并在自己的视觉逻辑中成为观者可

6、以重新审视的对象。从某种角度上看,他们的艺术不同于“政治波普”影响下的具有某种“明确意图”的图像,他们不喜欢“口号化”的符号观念,而更愿意将视觉进行审视的行为本身展现出来。于是,即便是借助“卡通符号”的艺术家,如李继开,其画面中的卡通形象也并非某种确定性观念的符号,而是一种“不置可否”,带有迷失感的视觉情绪。应该说,这种视觉上的不确定性、迷失感,形成的一种对待事物的“质疑”姿态,于“70后”艺术中较为普遍,并明显与此前的艺术创作拉开一种距离。  所谓“质疑”态,就是不再简单肯定、简单否定,并对某种具体、明确的判断保

7、持警惕。作为同年代出生的人,对此感同身受。因为这一代人的生存体验,往往处于一种“前后矛盾”之中。众所周知,他们的成长背景,可以概括为“后理想主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理想由于文革而破灭,继而,1980年代的文化理想也因1990年代商业化而走向幻灭,整个社会趋于现实性的务实主义。成长于这一巨变期的“70后”一代,在人生命运上往往只有参与权,而无选择权,处于一种被动性转换与适应的过程,也即不断被迫调整、改变自己原有世界观以适应新的生活状态。在他们身上,缺乏一以贯之的社会环境与认知世界的方式,在不断自我调整的过程中形成

8、了他们对历史、对现状的质疑,并且,这种情绪性的时代特征在他们不断自我颠覆、自我构建的过程中,形成了别具特征的精神质地―不会轻易认可,习惯以带有“迷失感”的语言质疑一切,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理性反思。  如果说,20世纪的中国一直处于一种文化嫁接的过程中,习惯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学习西方,那么这种方式到“70后”代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变化。这一代人因为个人生存际遇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