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文学与文化翻译——以论《源氏物语》诗为中心

日本汉文学与文化翻译——以论《源氏物语》诗为中心

ID:21699745

大小:1.11 M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0-23

日本汉文学与文化翻译——以论《源氏物语》诗为中心_第1页
日本汉文学与文化翻译——以论《源氏物语》诗为中心_第2页
日本汉文学与文化翻译——以论《源氏物语》诗为中心_第3页
日本汉文学与文化翻译——以论《源氏物语》诗为中心_第4页
日本汉文学与文化翻译——以论《源氏物语》诗为中心_第5页
资源描述:

《日本汉文学与文化翻译——以论《源氏物语》诗为中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13年第1期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226期No.1,2013JournalofTianji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umNO.226亚汉文学研究本专栏特约主持人王晓平:亚洲汉文学,亦称东亚汉文学,域外汉文学,特指古代朝鲜半岛、印度支那半岛、日本列岛以及19世纪末被日本强占的琉球群岛等地区的各非汉民族作者用汉文创作的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简称“亚汉文学”。亚汉文学是中国周边各民族吸收汉文化以建构本民族语言文学的引擎,伴随着这些民族走过了漫长的文化旅程,并最终成为其民族文化不可切割的一部分。亚汉文

2、学是上述地区文学发展的核心资源和文化遗产之一,对民族语言文字、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发挥过巨大的影响,各地区作者在“本民族情思”与“中国文体”和谐统一的艺术追求中显示出多彩的创造力,丰富了汉文化的内涵。亚汉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是亚洲独具特色的文学,有别于欧洲非拉丁语国家作者创作的拉丁语文学,作者与今日所说的用外语写作的作家也不尽相同。然而,近代以来亚汉文学研究在这些地区不仅受到西方中心文化观的挤压,更遭到民族主义思潮的多重排斥,既淡出作为外国文学的中国文学的研究视阈,又在本土文学研究领域频遭冷遇。亚汉文学承载了中国与周边各民族复杂的文化关

3、系,包含着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域外传播史、中外文学交流史不可或缺的内容。亚汉文学研究与汉字文化研究相互关联,不宜切割。汉字研究从域内汉字研究扩展到域外,同时扩大中国古典文学的国际视野,并让文学观念尽可能契合古代亚洲历史语境,才有可能还原东亚文化的本来面目,重建汉字文化圈历史记忆。我国学者加强亚汉文学的整理研究,不仅具有现实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良好的学术前景。El本汉文学与文化翻译——以论《源氏物语》诗为中心王晓平摘要:中国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和主体所在,与各国学者一起努力加强汉文学的文献整理,是中国学者分内之事。认清汉文学的双重属性和翻译性,才可能对

4、它有全面的理解。日本古代论诗诗中围绕《源氏物语》的作品,体现了“中国文学性格”和“日本文学性格”的统一。日本汉文学研究是一条打通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渠道,而将它的成果引入中国文学文献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乃至文字学的研究当中,都会带来新的知识。关键词:亚汉文学;文化翻译;《源氏物语》;论诗诗亚汉文学,即亚洲汉文学正不断受到中国学之外,还收入了伊藤仁斋、荻生徂徕等从古代至近界的重视,汉诗文和汉文小说的出版也日渐增多,代日本学者的汉诗文,这对于亚汉文学研究的深这是中外文化交流中一件可喜的事情。《域外汉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卢盛江的《文镜秘府论籍珍本丛刊

5、》已出版两辑,超数百种,其中不乏汉汇校汇考》、赵季的《箕雅校注》、陈福康的《日本汉文学作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日本汉文文学史》等一批专著的问世,更是标志着中国学界丛书》,除了收入《本朝见在书目录》等目录学著述对亚汉文学的研究已走向“深水区”。收稿日期:2012-04—1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9AZD052)。作者简介:王晓平,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文学院教授,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日本NARA万叶世界奖获得者。46万方数据中国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和主体所在,与各国双重性格,也无非是“日本汉文学”与生

6、俱来学者一起努力加强汉文学的文献整理,是中国学持有的宿命性的显著特质。Eli(P129)者分内之事。由于这些汉文著述是用汉文撰写神田喜一郎的议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他的,不懂外语的学者也基本可以读懂,这使它们的之所以强调日本汉文学的双重性格,正是因为在价值超越了语言和国界,进入到中国学者的视野日本国文学领域中,曾经有一种将汉文学边缘化,中,在新时代的国际文化交流中获得新生。同时,甚至试图将其驱逐出境的倾向,原因是说它是外我们也应该看到,真正认识它们的文化意义,还需来文学,甚至是“殖民文学”,而在中国文学研究领要从它们原来的写作和被阅读的“原生态”

7、环境中域,也因为它不是正宗的中国文学而加以轻视。去加以探讨。认清汉文学的双重属性和翻译性,“日本汉文学”的双重性格,招致了近代以来伴随才可能对它有全面的理解。本国文学和外国文学学科细分带来的双重冷漠。既然亚汉文学特指域外作者用非母语的汉语这种现象,延续了若干年,至今并未完全消除。创作的文学作品,那么,从文化传递和文化移植的神田喜一郎的上述论述,清楚地说明了中国角度看,它们不仅在效果上与翻译异曲同工,而且文学在日本的传播及与汉文学发生、发展的关系。其过程也必然有翻译的介入。由此,对域外汉文没有中国文学的种子,就没有日本汉文学的枝繁学进行翻译研究的尝

8、试,也就不无可能性。最能叶茂,而如果没有汉文学的诞生和壮大,中国文学证明域外亚汉文学翻译性的好材料,就是其中那在日本传播的规模和效果便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