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宪法解释的性质与方法———兼及宪法解释性质的论争

浅析宪法解释的性质与方法———兼及宪法解释性质的论争

ID:21726460

大小:68.6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4

浅析宪法解释的性质与方法———兼及宪法解释性质的论争_第1页
浅析宪法解释的性质与方法———兼及宪法解释性质的论争_第2页
浅析宪法解释的性质与方法———兼及宪法解释性质的论争_第3页
浅析宪法解释的性质与方法———兼及宪法解释性质的论争_第4页
浅析宪法解释的性质与方法———兼及宪法解释性质的论争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宪法解释的性质与方法———兼及宪法解释性质的论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一、宪法解释: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宪法规范和宪法条文具有模糊性、抽象性、开放性和政治性,这就决定了宪法解释不同于一般的法律解释。首先,宪法解释与社会的基本价值体系、国家的政治共同体问题有密切的关联,而法律解释则未必如此;其次,一般的法律规范往往比较具体明确,解释的空间较小,而宪法规范中包含着大量原则性、抽象性的内容,所以解释的空间比较大;再者,一般的法律解释通常是运用规范分析方法来裁判具体的案件,而宪法解释则通常采取宏观的思维模式提供宪法判断,不但要考虑宪法的价值体系,还需要考虑政治发展的需求。在解释

2、宪法之时,应否排除主观的价值判断,则是涉及宪法解释立场的问题。对此,学界存在对立的观点。例如,在美国宪法学界,就有原意主义与非原意主义的争论。所谓原意主义(Originalism),是指应依据制宪者的意图或宪法条文的含义来解释宪法。而非原意主义则主张,要因应社会的变化作灵活的解释,以维护基本的价值和正义,又被称为"现意主义"。原意主义的一个基本论点,是违宪审查制度的"反多数主义难题"(反多数决困境,countermajoritariandifficulty),即从民主主义或多数决的角度来看,由非民选的

3、、终身任职的、不承担政治责任的法官来解释宪法,审查立法的合宪性,已经是令人难以接受了,如果再允许法官根据多数人意志(制宪者原意)之外的因素去进行宪法裁判,那就更无法容忍了。所以,即使允许法官解释宪法,法官也只能去解释和阐述制宪者意图。在否决一项多数决定时,必须基于另一个多数决定,即只能通过解释宪法中的多数意志来审查立法中的多数意志②。因此,原意主义强调宪法解释必须忠实于宪法文本,要求法官对制宪者和立法权给予足够的尊重同法自制,judicialself-restmint),以此制约司法决策者的自由裁量权

4、,防止司法专断,并保证宪法得到共识性的解释。在美国法律界,几乎没有人主张宪法解释可以无视宪法文本,但人们反对机械地拘泥于宪法文本和制宪者意图、否定法官能动性的做法。对原意主义的主要批评,首先是认为它在方法论上难以成立,即,如果法官没有能力去确定制宪者的意图,那么主张原意主义也就没有意义了;即使能够通过历史材料解读出制宪者的意图,这种意图也往往是抽象的意图,无法运用于具体的个案;更何况,关于制宪的历史材料也未必全面可靠。麦迪逊笔记是综合且无偏见的吗?批准宪法草案时的大半辩论记录的缺失怎么办?其次,即使能

5、够辨明制宪者的意图,也很难解释,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制约和拘束后来的人们。为何制宪时的多数人意志应当优越于当代的多数人意志。更何况,当下的大多数宪法争议,往往是制宪之时所无法预见的,制宪者并无具体的“意图"。宪法如果不因应社会的变迁,一味拘泥于僵化的宪法解释,就会背离社会现实的需要,从而失去实效性。另外,真正的制宪者是人民,宪法的起草者只是代笔人,起草者的工作只是把宪法文本写出来交给人民批准,这跟议会中起草法律文件的工作人员没有任何区别;同时,制宪者是一个由很多人组成的群体,受各种利益的驱动而无法形成一

6、致的制宪意图。这种制宪者范围的不明确性和制宪者意图的多元化特性,决定了解释者的主观性必然会融入到对"制宪者意图〃的选择之中。二、宪法解释的一般方法在宪法解释的实践中,往往杂糅运用多种方法。观诸国内外的释宪实务和理论见解,均认为宪法解释需运用一般的法律解释方法,即文义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目的解释等(一)文义解释文义解释是指以宪法条文的文字和词组为基础,结合宪法条文的上下文,对宪法条文的字义,作极为狭隘的、准确的解释。例如,全国人大常委会1985年"关于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会无权制定单行条例的法律询

7、问答复",对宪法条文进行了文义解释。该答复指出:"宪法第116条、民族区域自治法第19条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根据这•规定,制定单行条例的职权应属于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不是人大常委会。"许玉秀教授指出,文义解释主要有两个操作程序,第一个是文法解释,第二个是文脉解释。透过文法(即语法)结构,可以对文句有初步的逻辑认知,接着才能在文句上下文的脉络之中,理解文本的含义;而如果每个字不具有一定的含义,就不可能有文本的含义。因此,在文脉解释中,必须确定每个字、每个词以及

8、每个语句的可能含义范围,这也就是文义解释中的"可能文义范围"原则。那么,究竟如何操作"可能文义范围"原则?所谓每个字、词和语句的可能文义,无非是指日常生活及专业生活的经常性认知,而日常性及专业性生活的经验认知,则取决于认知的目的。换言之,字、词、语句的含义,往往取决于它们的用途。不同的用途,可能使形状相同、发音相同的字具有不同的含义,也就是说,文义解释和目的解释会有一定程度,匚鵬解释体系解释是指依据宪法条文之间的关系或关联性,以逻辑推演或比较方式建构条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