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生态及其现实意义

“道—德”生态及其现实意义

ID:21728477

大小:63.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24

“道—德”生态及其现实意义_第1页
“道—德”生态及其现实意义_第2页
“道—德”生态及其现实意义_第3页
“道—德”生态及其现实意义_第4页
“道—德”生态及其现实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道—德”生态及其现实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道—德”生态及其现实意义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必须对“道”与“德”进行生态式诠释。“道”是“德”的前提,“德”是“道”的分享,个体必须既有“道”又有“德”才具有道德。道德感的式微与道德践履的日渐缺失已成为当下社会遭遇的普遍困境。这既是传统思想对现代个体道德感的消解,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追名逐利对“道”的僭越,更是现时代多种思潮相互激荡的结果。个体道德的重塑与道德社会的重构必须基于“道—德”的生态理论范式。一是要完善道德教育,积极培育现代人的道德感;二是要建立奖惩机制,形成“德—得”生态的良性循环;三是要净化社会环

2、境,形成“遵道贵德”的良好社会风尚。从而,在“道—德”的生态互动中达到个体与社会至善。  [关键词]道;德;道—德  []B82—02[]A[]1004—518X(2012)08—0031—05  当前,道德失范事件层出不穷,“道德真空”、“诚信危机”、“伦理缺失”等已不再是危言耸听的天方夜谭,人们道德感的日渐消融已然成为现时代不争的事实。道德问题的表面看是意识问题,实际上,道德更具有实践理性向度。“道德建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关系到社会正常秩序的维持,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幸福

3、,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真正实现。”因此,社会道德状况的好与坏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表征,也是社会发展得以持续推进的重要保证。深入探讨现代人道德失范的深层动因、寻求重塑现代人道德感的现实良策,必然成为现时代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基于道德概念的生态诠释对现代化背景下所遭遇的道德困境进行某种疏解,并对问题解决提出可供借鉴的道德重构思想指向。  一、道德概念的生态诠释  道德概念的生态诠释,既不是讲“道”,也不是说“德”,而是“道”与“德”合一的“道—德”生态智慧。这种生态智慧实际上从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

4、老子》就可以窥见一斑。出土的甲乙两种版本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并且不分章。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的版本也是如此。相对而言,这些版本距今最早,是最可信的真本。2006年10月,被埋地宫两千多年的帛简本以《老子·德道经》为名,也在中央编译局出版社得以出版。如果把先前广为流行的《道德经》与后来的《德道经》进行文本与结构的细致比较即可发现:“道”与“德”的有关意义和内涵阐释均未发生重大变化,唯一改变,但却是至关重要的改变是,对“道”一“德”关系的把握方式发生了重大倒置。《道德经》体现的是由天及人、由天道而人

5、道的形而上学类型或“道—德”理型,而《德道经》体现的是由人及天、由人道而天道的形而上学类型或所谓“德一道”理型。由此可知,从《道德经》到《德道经》的转换所揭示的并不是由“道”而“德”,或者由“德”而“道”,问题的根本旨趣在于“道”和“德”的关系。这种转变所标识的就是对道德概念把握的生态路径,即对道德概念进行辩证的、复合的生态式把握。这不仅对于道德概念实质的透彻性理解,而且对于时下道德构建更具有重要的现实资源性意义。  基于生态式的“道德”概念诠释,其中“道”的含义比较丰富,既有具体的道路、途径的“道”,又有

6、在此基础上抽象而形成的作为“Logs”的“道”。所谓“道可道,非常道”,“道”既具体又抽象。但无论如何,作为“道德”的“道”,是人之为人的“道”,因而是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外在的人伦原理向内在行为规范的转换,也是社会伦理向个体道德的转换。此种转换,人们不但知道把握人伦之理,而且知道如何践行和体现这个“理”。然而,外在的人伦之“理”向内在“道”的转换,还不能算是伦理规范的最后落实,伦理的要求和秩序最终要透过个体的努力发挥作用。于是,作为伦理规范和伦理原则的“道”,最后还有待于落实为个体的“德”。“德者,得也”

7、。“德”的基本内涵就是“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作为行为规范的“道”只有被个体认同,内化为个体的德性,才具有现实性。因此,如果说“道”具有普遍性,“德”便具有个体性;“道”是高高在上、供个体效法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德”则是“道”在个体身上的凝结和体现。也即是说,“道是原则,德是遵循原则而实践”,二者的关系就是“理一分殊”的“分享”关系。个体分享、获得了“道”,便凝结为内在的德性,并外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德”是行为的“道”,通过个体的行为,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必须对“道”与“德”进行生态式诠释。“道”是“德”

8、的前提,“德”是“道”的分享,个体必须既有“道”又有“德”才具有道德。道德感的式微与道德践履的日渐缺失已成为当下社会遭遇的普遍困境。这既是传统思想对现代个体道德感的消解,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追名逐利对“道”的僭越,更是现时代多种思潮相互激荡的结果。个体道德的重塑与道德社会的重构必须基于“道—德”的生态理论范式。一是要完善道德教育,积极培育现代人的道德感;二是要建立奖惩机制,形成“德—得”生态的良性循环;三是要净化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