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梁启超前期新闻思想

解读梁启超前期新闻思想

ID:21745271

大小:34.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4

解读梁启超前期新闻思想_第1页
解读梁启超前期新闻思想_第2页
解读梁启超前期新闻思想_第3页
解读梁启超前期新闻思想_第4页
解读梁启超前期新闻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解读梁启超前期新闻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解读梁启超前期的新闻思想解读梁启超前期的新闻思想[大][中][小]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1-08-2315:28共人浏览  对梁启超27年的办报生涯,新闻学界一般将1895年《中外纪闻》的创办到1898年底《清议报》的创办之初称为梁启超新闻活动的前期。而对于梁启超前期的新闻思想,大多认为“去塞求通”是其核心内容。将这种评说验之于梁启超新闻学说的实际,我们认为还不太全面和准确,用“去塞求通”难以概括梁启超前期新闻思想。  我们认为,梁启超前期的新闻思想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对报刊功能的认识;二是对“报章体例”的认识。而对报刊功能的认识

2、,其主导思想不是“去塞求通”,而是反复强调办报与强国的关系,即“报馆有益于国事”,以唤起人们对报业的关注与重视。梁氏在他的第一篇新闻学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就明确提出“报馆愈多,其国愈强”的看法。在此后写的几篇有关新闻的文章中,又反反复复强调报纸是强国的利器。他在《萃报叙》中说:“天下识时务知四国之士,其必有增益,而国家亦有所赖。”在《知新报叙例》中说:“报章所关,与国消息”。可以肯定地说,梁启超前期的新闻学文章没有离开一个共同的主题:报馆有益于国事。  众所周知,维新运动时期,中国的报业还处在非常落后的阶段。在此以前,中国人自己创办的

3、报纸,只有1858年伍廷芳在香港创办的《中外新报》,1864年陈霭亭在香港创办的《华字日报》,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等几种报纸。从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到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这几年里,虽因维新派报刊到处涌现而被称为“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但从数量上讲,也只有90余种,而全国主要报刊不过30多家。更严重的是,当时从官绅到民众都普遍看不到报刊的作用。尤其是清朝政府对于新闻报刊封禁打压,使得中国幼稚的新闻事业举步维艰。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忆1895年办《万国公报》时的情形说:“当时安敢望有人购阅者,乃托售《京报》

4、人随宫门钞分送诸官宅,酬以薪金,乃肯代送。办理月余,居然每日发出三千张内外。然谣诼风起,送至各家门者,辄怒以目,驯至送报人惧祸,及悬重赏,亦不肯代送。其年十一月,强学会遂被封禁。鄙人服器书籍皆没收,流浪于萧寺中者数月。”  在这一时期的新闻学文章中,梁启超沉痛地慨叹中国人,特别是守旧的官员和政府“视报馆为蝥贼,目报章为妖言”的落后现状。他指出:“中土嗜报之俗,既远不逮西国。报虽日增,而阅报之人,只有此数,其一人阅数报者,殆不数见。”面对当时报业未振、人们鄙薄报章的情况,梁启超怀着一腔爱国热情,从民族振兴、国家强大的愿望出发,利用为各种报纸写发刊

5、词的机会,大谈报刊之益,以提高人们对报纸作用与功能的理解。  围绕“报馆有益于国事”的中心,梁启超从多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报刊功能的认识。他认为报刊对国家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风气”的作用  梁启超认为:“报馆之议论既浸渍于人心,则风气之成不远矣”。这是梁启超23岁时参与创办强学会时对报纸作用的认识。他所说的开“风气”主要是指革除因循守旧的旧风气,开启爱国救亡、变法维新的新风气。他说,“中国向来守旧之徒,自尊自大,鄙夷泰西为夷狄者无论矣,即有一二号称通达时务者,如李鸿章、张之洞之流,亦谓西法之当讲者,仅在兵而已,仅在外交而已。曾无

6、一人以蓄民力、整顿内治为要务者。此所谓不务本而欲齐其末。故虽日日言新法而曾不见新法之效也。”梁启超认为,要倡导新风气,必须变革旧风气,要改变旧风气,必须依靠报刊大造舆论,通过报刊的议论影响人的思想,从而达到开通风气之目的。事实上,《时务报》的创办及其登载的震撼人心的文章,的确收到了开一代社会风气的功效。如《变法通议》《古议院考》《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等文章,在当时有“洛阳纸贵”之誉。梁启超曾说:“甲午挫后,《时务报》起,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若饮狂泉。”《时务报》的影响如此之大,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变

7、革和知识分子心智的开启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辛亥革命志士吴玉章说:“当我读到康梁(特别是梁启超)的痛快淋漓的议论以后,我很快就成了他们的信徒,一心要做变法维新的志士,对于习八股、考功名,便没有多大的兴趣了。”可见《时务报》在当时对读者的影响。梁启超关于用报刊开风气的理论主张和具体的办报实践,说明报纸在影响和变革社会风气方面,的确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求通达的作用  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开篇就指出:“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血脉不通则病,学术不通则漏。道路不通,故秦越之视肥瘠,漠不相关;言语不通,故闽粤之与中原,邈若异域。

8、惟国亦然,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就是说,一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