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

工业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

ID:21749538

大小:5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4

工业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_第1页
工业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_第2页
工业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_第3页
工业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_第4页
工业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_第5页
资源描述:

《工业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工业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在于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工业是减少碳排放的一个重要领域,工业碳减排的核心在于工业的技术进步。对中国工业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碳减排状况进行的实证分析显示:第一,工业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碳减排效用;第二,工业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具有行业的异质性,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所具有的碳减排效应有所不同;第三,工业技术进步并不是实现碳减排的唯一因素,市场化、对外开放以及规模经济这些因素对于碳减排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加快工业技术进步,推进市场化改革,深化对外开放,实现规模经济,是碳减排或绿色发展政策选择的重要取向。一、引言本文将采取与上述文献不同的分析进路

2、,首先针对STIRPAT模型运用在产业层面上比较困难的情况,提出一种修正方法,即回到IPAT等式的原意上重新构造产业STIRPAT模型,以此来进行计量分析;其次,我们不仅分析了工业行业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还考虑到行业异质性,发现技术进步在资本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不同碳减排机制。为实现这一分析思路,本文的研究结构体现为,第二部分是实证策略、变量以及数据的说明;第三部分是本文的实证结果及分析;第四部分是结论并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二、实证策略、变量和数据(一)实证策略对环境或碳排放问题来说,STIRPAT模型(Dietz和Rosa,1994)将经典的IPAT等式随机化,[6]逐步发展成为常

3、用的回归分析工具:进行一阶差分消除个体效应(differenceGMM),利用InCi,t-2及更多滞后期项为差分方程式提供有效的工具变量来解决内生性问题。Blundell和Bond(1998)的系统广义矩估计(systemGMM)方法可以在上述差分GMM矩条件的基础上增加InCit的滞后差分项为方程式(4)的工具变量,从而会产生更加高效的估计结果[8]。除了全样本考察以外,本文还设置了资本、劳动密集型对照组,在一定程度上考察行业异质性下的碳排放特征,为了符合GMM的“大截面,小时间”数据要求,上述分组以劳均资本存量为判定指标从大到小排序并进行等分处理。资本密集型行业有:煤炭开采和洗

4、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劳动密集型行业有: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

5、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二)变量与数据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碳排放量,对此,我们利用《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提供的16种工业行业终端能源实物消费总量计算工业行业碳排放量,具体参考IPCC(2006)确定的计算公式为:技术进步是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它对于碳减排的作用,是一个在逻辑上很容易被认同的关系。然而本文更为关注的是基于行业异质性的技术进步对于碳排放的影响分析。我们选择由Cobb-Douglas生产函数测算的全要素生产率(TFP)以综合反映行业技术进步的情况。由于行业分类标准和工业统计口径在各时期并不统一,曹利战(2012)进行

6、了极为细致的比较、劈分和估算,并最终形成36个工业二位数行业的1978—2010年的投入产出数据集。[9](pp56-58)因此,本文依照曹利战对工业行业的分类调整,并直接引用其36行业的TFP数据。为了避免TFP可能存在的测量误差,本文同时给出利用单位产出中科研经费占比作为投入型的技术进步变量。由于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的科研或研发数据的统计并不连续,因此我们利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或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行业总产值的比重代替。由于中国工业统计口径在1998年发生了重大调整,之前为,按隶属关系统计,之后则按规模大小统计,因此,可比行业数据应选择1998年及之后区间,不过在本

7、文的解释变量贸易开放度中,其原始数据自2001年才由《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发布,为获取平衡数据,本文将样本期设定为2001—2010年。1998年之后的统计口径也发生了微小的变动,比如,1998—2006年的统计范围为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而2007年至2010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于这些微调不至于影响本文的定量分析,因此不予调整。三、计量结果、检验及分析(一)基本回归结果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