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现状研究

“新常态”下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现状研究

ID:21761658

大小:2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4

“新常态”下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现状研究_第1页
“新常态”下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现状研究_第2页
“新常态”下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现状研究_第3页
“新常态”下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现状研究_第4页
“新常态”下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现状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常态”下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现状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常态”下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现状研究  一、“新常态”下师德建设势在必行  在“新常态”下,搞好师德建设是一项重要任务。由于教师道德属于职业道德范畴,它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加之师德又不仅仅局限于职业道德,还牵涉教师对道德的认知层面、情感层面、意志层面、信念层面、行为层面等,甚至渗透到习惯层面,是一项需要关注的长期工作。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而师德建设则是一所学校的软实力,同时也是教书育人的基石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师德建设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关键所在,特别是高校青年教师群体。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年龄相仿,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可能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且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青年教师应当具有高尚的情操,深厚的学术功底,并不断加强师德修养。  二、“新常态”下师德建设问题厘清  1.国家制度层面  我国在师德建设的制度层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现阶段,高校在师德建设中缺乏适合教师且可操作

3、性强的制度出台,对此的理论研究成果颇多,实践性成果则较为缺乏。高校教师的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制度无法与师德建设措施相结合。  第二,教师师德规范模糊,缺乏制度层面的制约和奖惩机制。高校的师德建设导向存在问题,教师往往重视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以及校园环境建设等“硬指标”,而忽视了学生感知、师德建设等一系列“软任务”。  第三,学校有关师德建设的培训、考核、评价、总结等制度还不够完善,且缺乏持续性。师德培训形式化、师德考核无法量化,最终导致师德评价的失真以及师德总结缺乏信度。归根结底,由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织,师德评价标准

4、的确定与现实情况产生了一定的冲突,评价标准迟迟难以确定和量化。除此之外,评价主体不够全面,一般来说,高校师德评价的主体包括上级主管部门和同事,通过平时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这不免带有相当程度上的主观性,造成评价的不公正。  2.个人意识层面  其一,缺乏政治理论修养。部分高校教师不注重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对我国历史也不甚了解,因此导致这一部分教师缺乏历史使命感,对基本的政治问题认识不清,对我国的基本国策、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把握不到位,甚至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功利性解读。同时,专业教师不愿主动了解国际国内时势,片面地重专业知

5、识、轻政治理论知识,认为只需要精通本专业内容就是完成了教师的本职工作,缺乏基本的政治意识和观念。长此以往,教师将无法对学生及时进行思想引导,甚至在分析社会问题上,思想激进、偏颇,观点有悖于国家的政策精神,这种现象在某些高校已开始出现。  其二,价值观趋于功利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在各国创办孔子学院,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经济迎来腾飞期,在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同时,中国也受到来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价值观输出的影响,以致公众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比如

6、,许多来自欧美的电视剧和电影传递着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对我国民众的思想意识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由于青年教师才踏入社会,在进入工作岗位初期面临着如买房买车等现实压力,把教师职业仅看作谋生工具,忽视其教书育人和传道、授业、解惑之社会使命,甚至把在校外创收作为第一要务,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在面临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时,他们往往会优先选择满足个人利益,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大步向“钱”走,追名逐利之风盛行,缺乏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这部分教师敬业意识淡薄,缺乏职业

7、道德品质修养,没有把重心放在学生上,自我要求也不严,最终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也只是浮于表面。  3.个人行为层面  第一,忽视育人职能。现在,有的高校教师只注重容易进行量化考核的科学研究成果与教学工作,而忽视不易量化考评的德育工作与师德塑造。部分青年教师不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以及价值观的引导,认为教师的本职工作只是停留在通过讲授教会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层面。  第二,交流意识淡薄。青年教师对学生缺乏关心,平时很少与学生交流,对迟到、早退、旷课、作弊的情况也视而不见。目前,国内高校对教师与

8、学生交流方面少有成文规范。客观上,教师只有上课时间在教室,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与中小学相比,大学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时间、机会大幅减少。主观上,部分青年教师不愿与学生交流,不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认为这是高校辅导员的任务,而来自各方的压力也迫使其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科学研究、职称评聘等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