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潜在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挖掘潜在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ID:21769302

大小:8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4

挖掘潜在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_第1页
挖掘潜在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_第2页
挖掘潜在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_第3页
挖掘潜在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_第4页
挖掘潜在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_第5页
资源描述:

《挖掘潜在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挖掘潜在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教学改进案例上海市元培学校周荃案例背景:在知识基础方面,学生已经学习过了物体的浮沉条件,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理解巩固以及了解浮沉条件的一些应用。在能力基础方面,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分析应用能力。因此,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浮沉条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往课堂教学情况:教材中这节课的内容是以密度计、轮船、潜水艇和钻井平台、气球和飞艇以及打捞沉船等几个浮沉条件应用的实例呈现的,由于这些实例只是已经学习

2、过的基本规律的应用,教师和学生往往都不够重视。根据教材的结构,以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通常是这样的:由于实验条件所限,这些应用实例中只有密度计可以在课堂上以实物形式与学生“亲密接触”,而所谓的“亲密接触”也只不过是让学生使用它来测量液体的密度。其他的实例就通过教师分析,使学生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很少,参与度很小,探究体验就更谈不上了。结果整节课学生感觉索然无味,对物理学习中实际应用类的内容越发感觉“不重要”、“没兴趣”。问题分析:上述教学设计方案在教师缺乏必要的重视程

3、度的前提下,主要是以完成任务式的知识传授为主线,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既不利于学生探究、实验、合作等能力的提高,也很难使学生通过学习产生“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是很有用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更难以使学生产生积极情感的共鸣。这种方案显然不符合二期课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精神,有必要尝试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设计进行改进。改进依据和目标:二期课改倡导让每个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去认知,形成持续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主动地体验探究

4、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提倡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重视参与、探究和愉快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应该认真对待每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机会,绝不能因为某一部分知识不是很重要而忽视挖掘其中潜在的可供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在教材编排的基础上,通过拓展教学内容等方式,根据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和现有能力,合理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讨论,合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获得学习乐趣和能力提高的同时产生各种积极的情感共鸣。改进过程和效果:根据对问题的分析和

5、改进依据、目标的确定,我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如下调整:一、通过主动探究提高知识整合能力在“密度计”的学习中,每4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我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两个量筒,里面分别装有等体积的无色透明液体。提出问题:“如何根据以往所学的物理知识比较两个量筒中液体密度的大小?”(可以使用其他器材)。学生在热烈的小组讨论后提出了各种探究方案,其中包括“通过测量质量来比较密度”、“用压强计测同一深度的压强”、“用称重法比较同一铁块浸没在两种液体中所受的浮力”、“比较同一木块浮在两种液体中露出体积的大小”等等,我

6、对各组的方案进行了点评和鼓励,并请提出“比较同一木块浮在两种液体中露出体积的大小”方案的小组代表分析了这一方案的原理(密度计的原理)。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一方案一定要使用木块吗?能否用我们现有的其他器材代替木块?”学生在思考讨论后纷纷提出可以使用现有的学习工具,如塑料尺、笔等,于是就请学生利用上述工具(简易密度计)进行探究,各组同学分别拿出了自己的学习用具,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分析,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我引入了密度计,并让学生使用它测出两种液体的密度,此时学生已完全清楚它的工作原理,对它的

7、功能、刻度特点和使用方法等知识的掌握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上述教学环节中,在合理设疑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式的探究活动,在思维的层层递进发展中完成了对密度计知识的主动学习,同时也提高了将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等能力。二、通过思考讨论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在“轮船”的教学环节中,通过演示实验——铁片沉入水底和展示轮船在水面航行的照片,提出问题:如何解释上述现象?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回顾了上节课的实验——牙膏壳的沉浮,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在得到结论的同时很容易地明确了轮船的工作原理。三、通过趣味

8、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对“潜水艇”的教学,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它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如何上浮、下沉),使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使学生产生更直观的感受,达到更深入的理解,课前我用小口玻璃瓶、长短不一的两根管子、橡皮管、橡皮泥等材料制作了潜水艇模型(如图)。课堂上我在众多踊跃请命的学生中邀请了一位同学通过对橡皮管吸气、吹气为大家演示“潜水艇”是如何上浮、下沉的。在他的演示过程中,全体同学都瞪大眼睛、伸长脖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观察,当水进入玻璃瓶,“潜水艇”缓缓下沉时,以及由于吹气排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