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颜面(上)

现代性的颜面(上)

ID:21796109

大小:77.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0-24

现代性的颜面(上)_第1页
现代性的颜面(上)_第2页
现代性的颜面(上)_第3页
现代性的颜面(上)_第4页
现代性的颜面(上)_第5页
资源描述:

《现代性的颜面(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现代性的颜面(上)中国现代性难道还有“颜面”吗?这“颜面”究竟该怎么理解?“现代性的颜面”问题是美国学者马太·卡林奈斯库(MateiCalinescu)在《现代性的颜面》(FacesofModernity,1977)及其修订版《现代性的五副颜面》(FiveFacesofModernity,1987)中提出来的。提出这个问题已经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之多了,而此书的中译本也已经出版两年了,但我们中国学界却仍然没有对这个问题做出应有的正面回应:如果卡林奈斯库有关“现代性的五副颜面”的论述是有道理的,那么,它是否适合阐释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也就是说,它是

2、否可以用来阐述中国现代性的具体问题?本文正是要切入这个问题,尝试做出初步回答。按我的理解,他所谓“现代性的颜面”应该是有关现代性的审美艺术表现、或审美现代性的具体呈现面貌的一个隐喻性表述,这不妨视为考察现代性的一条有用的思路。我在这里用汉语的“颜面”一词去翻译英文face,而不是沿用通常的“面孔”或“脸面”,就是想尽力贴近审美现代性所与之不可分离的颜色、形体、声音等艺术形式特征。颜面,在这里可以部分地理解为中国京剧中多彩多姿的“脸谱”,它决不只是固定不变的或唯一的,而是可以时常涂抹的和变换的,在不同场合亮出不同的风韵。这部书初版时只勾画了现

3、代性的四副“颜面”,后来第二版时增加了“后现代主义”,所以才改今名。这部著作以西方现代艺术为根据,描摹出现代性在审美表现上的五种颜面:现代主义、先锋主义、颓废、媚俗和后现代主义。卡林奈斯库在这里主要考虑的是“审美现代性”(aestheticmodernity,也译美学现代性)的具体表现形态问题:“我对于现代性和本书所分析的其他概念的关切主要是文化上的(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艺术与文学文化),但如果忽视了这些复杂术语应用于其中的广泛多样的非美学语境,显然是不可能对它做出解释的。然而,把现代性、先锋派、颓废和媚俗艺术放在一起的最终原因是美学上的。只

4、有从这种美学视角看,这些概念才显露出它们更微妙、更费解的相互联系,而对于一位主要以哲学或科学为旨归的知识史家,这些相互联系很有可能逃过他的注意。”(1)他考虑,只有从审美现代性视角去透视,现代西方艺术中遭遇的现代性、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等常见问题及这些问题之间的微妙联系,才有可能获得深入的洞察。他认识到,现代性或审美现代性标志着“一个重要的文化转变,即从一种由来已久的永恒性美学转变到一种瞬时性与内在性美学,前者是基于对不变的、超验的美的理想的信念,后者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变化和新奇”(2)。卡林奈斯库的研究是有意义的,可以启发我们思考中国现代

5、性的颜面问题:从审美现代性的视角看,中国现代艺术中哪些因素可以获得其必要的或重要的意义?困难不在于是否能从中国现代艺术中找出与卡林奈斯库所论述的“五副颜面”相对应的现象,这一点是容易做到的。因为,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和后现代主义在中国都已经和正在发生种种实实在在的影响,或者说出现了种种相似的回应。但真正的困难在于,找到这些对应物后如何加以甄别:中国的这些相似现象或相通物与西方的原生物是一回事吗?如果不是而只是部分相似或相通,那么,两者间的具体异同及其原因究竟何在?显然,真正研究起来就会感到问题相当复杂。我想我只能这样做:不直接套用卡

6、林奈斯库的“五副颜面”说,因为直接套用难免忽略中国自身的问题所在,对于理解中国现代性的具体性帮助不大;而是在沿用“现代性的颜面”说并参照“五副颜面”的同时,主要从中国现代性语境出发,着力寻找那些能够呈现中国现代性的具体状况及其微妙方面的审美现代性因素。也就是说,在现代性的颜面这一名义下,我将集中寻觅并展示现代艺术中专属于中国审美现代性的那些特定因素。历数中国现代性的诸种颜面,既可采用共时态并列的方式,即暂时不考虑历时演变因素而仅仅将所有颜面挤压到同一个横截面中,让它们显得仿佛是多元共生;也可以从在时间上轮流占据主流地位的角度,将这些颜面作历

7、时的逐一展示。我的做法是将这两种方式大致地拼贴起来:既寻找到属于中国现代性的那些特有的颜面,又大致按照它们的主流地位的历时演变线索而加以排列。这样,我的脑海里渐次浮现出这样几副颜面:首先是革命主义,接着有审美主义、文化主义、先锋派以及拿来主义。当然还可以列出若干副颜面,但我想这“五副颜面”应是必不可少和不应忽略的。一、现代性的颜面之一:革命主义“革命”或“革命主义”称得上中国现代性的一副颜面吗?(3)对中国人来说,现代性在变化强度和烈度上都远远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文化转型。它决不仅仅意味着吉登斯意义上的“时空分离”,而代表着中国历史上

8、前所未有的最深刻而又最富于动荡性的巨变。古往今来的中国艺术曾经发生过林林总总的变化,但是,没有任何一次能像20世纪这样变化迅捷、日新月异!要表达这样一种特殊的巨变情形,除了“革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