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识别基础知识

地形图识别基础知识

ID:21802273

大小:41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4

地形图识别基础知识_第1页
地形图识别基础知识_第2页
地形图识别基础知识_第3页
地形图识别基础知识_第4页
地形图识别基础知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形图识别基础知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

2、地形图识别基础知识一、地形图的含义地形图是表示地形、地物的平面图件,是用测量仪器把实地测量出来,并用特定的方法按一定比例缩绘而成的。它是地面上地形和地物位置实际情况的反映。二、地形图的图外注记1、图名:图名通常是用图内最重要的地名来表示。从图名上大致可判断地形图所在的范围。2、图号:根据地形图分幅和编号方法编定。①1:100万,纬差4°,经差6°;②1:10万,纬差20′,经差30′;一幅1:100万地形图可分成12×122=144幅1:10万地形图。③1:1万,纬差2′30″,经差3′45″;一幅1:10万地形图可分8×8=64幅1:1万地形图。如:G-49-126-(45)3、接图表:

3、标示本图幅与相邻图幅的关系。4、图廓:地形图边界,内有经纬度和纵横坐标(公里网)。5、比例尺:地形图上任意一线段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线段的水平距离之比。1• 数字比例尺:如:1:10000,10000•图示比例尺:标上一个基本单位长度所表示的实地距离。6、地形图的方向:一般地形图方向为上北下南,右东左西。三.地物符号地形图中各种地物是以不同符号表示出来的,有以下三种:(1)比例符号是将实物按照图的比例尺直接缩绘在图上的相似图形,所以也称为轮廓符号。(2)非比例符号当地物实际面积非常小,以致不能用测图比例尺把它缩绘在图纸上,常用一些特定符号标注出来它的位置。(3)线性符号(半比例符号)长度按比例

4、,而宽窄不能按比例的符号,某种地物成带状或狭长形,如铁路、公路等其长度可按测图比例尺缩绘,宽窄却不按比例尺。(4)地物注记用文字、数字或特有符号对地物加以说明。如地物名称、江河流向、森林类别等。

5、

6、四、地貌表示: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自然形态称地貌。用等高线表示。1、等高线的定义:高程相等的相邻点连接而成的闭合曲线。2、等高距:相邻两等高线的高程之差。同一幅图上,等高距相同。常用的有:0.5m、1m、2m、5m3、等高线平距:图上相邻两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平距越大的地方坡度越缓,反之,等高线越密的地方坡度越陡。4、等高线的种类首曲线:按等高距绘制的等高线;计曲线:高程能被5整除等高线,加粗描绘;间

7、曲线:1/2等高距描绘,长虚线表示;助曲线:1/4等高距描绘,短虚线表示。

8、5、典型地貌等高线山丘和洼地(盆地):闭合曲线,内圈等高线的高程注记大于外圈者为山丘,小于外圈者为洼地。或用示坡线来表示,示坡线从内圈指向外圈,为山丘;从外圈指向内圈,为洼地。山脊和山谷:山脊等高线凸向低处,山谷等高线凸向高处。鞍部:鞍部是相邻两山头之间呈马鞍形的低凹部位。鞍部等高线的特点是在一圈大的闭合曲线内,套有两组小的闭合曲线。峭壁和悬崖:峭壁是坡度在70°以上的陡峭崖壁。等高线重叠。悬崖是上部突出,下部凹进的陡崖。等高线相交,隐蔽的等高线用虚线表示。

9、

10、六、等高线的特性1、同一等高线上的点高程相等。2、等高线

11、是闭合的曲线。如不在本图幅内闭合,则必在图外闭合。3、除在悬崖或绝壁处外,等高线在图上不能相交或重合。4、等高线与山脊线、山谷线正交。5、在同一幅图上,等高线的平距小,表示坡度陡,平距大表示坡度缓,平距相等则坡度相等。即等高线越密的地方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疏的地方坡度越小。七、地形图的应用1、确定任意点的高程(海拔)和两点的高差

12、2、确定两点间的距离:直尺在地形图上量距L,则实地距离D=L×比例尺分母。如:万分之一地形图上量距5cm,则:实地距离D=0.05×10000=500m3、确定任意直线的方向(方位角):量角器量取αAB4、确定直线坡度和坡向AB直线为东坡,AC直线为东北坡。

13、C5、利

14、用地形图在野外定点:在精度要求不很高时可用目估法进行定点,也就是说根据测点周围地形,地物的距离和方位的相互关系,用眼睛来判断测点在地形图上的位置。也可利用罗盘使指北针对准刻度盘的0度,同时与地形图北向一致,此时地形图的东南西北方向与实地的东南西北方向相符。这时线性地物如河流、公路的延长方向应与地形图上所标注的该河流或公路相平行。6、地形图勾图:平地沿边线边走边勾绘,山地采用对坡勾绘。7、计算面积:实地面积=方格面积×比例尺分母的平方。如万分之一地形图,图上1cm2面积,则:实地面积=100002×(1/100)2=10000m2=1hm2(公顷)(15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