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共生,“道”-“器”互彰

“学”-“术”共生,“道”-“器”互彰

ID:21806074

大小:5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4

“学”-“术”共生,“道”-“器”互彰_第1页
“学”-“术”共生,“道”-“器”互彰_第2页
“学”-“术”共生,“道”-“器”互彰_第3页
“学”-“术”共生,“道”-“器”互彰_第4页
“学”-“术”共生,“道”-“器”互彰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术”共生,“道”-“器”互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术”共生,“道”“器”互彰[]《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选取有别于传统翻译史的角度,对翻译史进行追溯并印证了翻译实践与理论间与生俱来的良性互动关系;以今为鉴,对现阶段翻译理论与实践间的脱节问题进行反思;厘定概念,对翻译理论研究中一系列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剖析和厘定并尝试性对翻译学学科疆界进行划定,以明确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各自地位以及与翻译学间的关系;从个案入手,对当今中国之翻译理论与实践进行反思,指出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方为翻译学者的治学之道;指出翻译研究始终是一个“学”、“术”共生共显的过程;为翻译学者指出了一条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间互构、互补、互彰之路。  [关键词]《翻译之道:理

2、论与实践》;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共生互彰  []I206[]A[]1671-5918(2010)05-011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0.05.057[本刊].hbxb.    一、引言  手中有尺,方可量长短;心中有道,才能辨是非。  如果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学者拓宽了研究领域却又同时使得不少研究者一头栽进文化研究的迷宫而无法转向,那么,《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以下均简称为《翻译之道》)便是那及时现身,在熹微晨光中为研究者们指引前路的征夫。如果说解构主义使得研究者重新考量和定位主体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却又

3、同时使得不少译者忽视翻译活动固有的客观性,甚至大胆宣称翻译标准、翻译定义乃至文本意义无法确定,并认为“原文只不过是籍空气震动传达的一串声波,或是印在纸上的一串符号,本身原来并无绝对意义”(转引自p165),那么《翻译之道》就是那破空而出,刺破那一串串由“无绝对意义”的“声波”“符号”堆砌而成的学术泡沫还翻译以本色的利剑。如果说当下跨学科、去学科甚至泛学科的倡议使翻译研究有了更广阔的视域和更繁多的研究途径却又同时使得我们陷入了丧失学科特色之危境,那么,《翻译之道》则是那适时出现,为我们划定疆界、确定学科范围的丈量之尺。曹明伦教授在该书中以其特有的敏锐视角,凭其严谨的治学精神,靠其深厚的学

4、术功底为我们拨开当下学术研究中的层层迷雾,刺破一个个五彩迷离的学术泡沫,再现了翻译活动之根基,指明了翻译研究之前路。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想之路,“学”、“术”共生双修之路,此乃学术研究之正道,亦乃翻译活动之“常道”。  二、《翻译之道》的结构及内容  曹明伦教授的《翻译之道》一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进行论述:  (一)以史为证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深知此句深意,在书中第一部分,从历史角度出发,通过追溯两千年中西译史,对翻译研究之文化转向前的中西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以史为证,指出“翻译理

5、论与翻译实践的联系是紧密的,关系是和谐的”(p2),从而论证了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间的“良性互动关系”(p3)。  (二)以今为鉴  曹明伦教授在第二章里,采取严谨的实证考据方法,运用缜密的逻辑思辨,对当下翻译理论与实践关系之间存在的不和谐与脱节现象进行描写,分析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来龙去脉”,指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脱节源于概念上的混淆,源于研究者缺少自觉的学科意识而未能与其他相关学科划清疆界(尤指翻译学与译介学)。此外,还强调,在新桥拓宽学科视野、增加学科研究对象、丰富学科研究方法、“帮助我们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同时,研究者应谨记历代文艺学派和语言学派的译论家为我们建起的连接文艺学、

6、语言学、美学和阐释学之旧桥是我们连接翻译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基本通道,断不可弃,“新桥旧桥并用”方为学术研究之正途(p107)。  (三)划定疆界  正如李运兴老先生所言:“将一个学科领域中发现的新原理应用到其他学科中去,可使研究人员思路豁然开朗,产生突破性进展”(李运兴,2001:1)。的确如此,任何一门学科要进步、要发展,就要懂得如何去借鉴、去拿来,翻译研究也不能例外。然而,翻译研究的“拿来主义”并非就是不要章法,好的、坏的、有用的、没用的,一股脑儿的照单全收,也不是“拿来”新的就弃了旧的,将“孩子和洗澡水一块儿到掉”(p108)。相反,我们越是要拿来,就越是要知道我们要什么,别人有什

7、么;越是要跨界,就越是要清楚我们是什么,别人是什么。换句话来说,我们越是要发展就越是要明白“根基不存,学科焉在”的道理,只有划定疆界,“保持学科特色,明确研究领域”(p111),才能清醒地去“拿”,大胆地去“跨”。  在该书的第三章到第五章,从宏观到微观对翻译中出现的各种模糊学科特色和影响研究领域之确定的问题进行探究,审视和考证,从而为学界清除了学术泡沫,使读者走出学术迷宫,令学科研究疆界清晰可见。  在该书第三章里,运用逻辑思辨的方法,分析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