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为学而教”的理想课堂[论文]

构建“为学而教”的理想课堂[论文]

ID:21810848

大小:1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4

构建“为学而教”的理想课堂[论文]_第1页
构建“为学而教”的理想课堂[论文]_第2页
构建“为学而教”的理想课堂[论文]_第3页
构建“为学而教”的理想课堂[论文]_第4页
构建“为学而教”的理想课堂[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构建“为学而教”的理想课堂[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构建“为学而教”的理想课堂构建“为学而教”的理想课堂姚彩霞课堂教学要把关注的重心转到“为谁教”上来,这已经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为谁教”这一命题,更意味着“生本”理念不仅要求广大教师从宏观上了解,更要在课堂的微观世界里去落实。怎样做才能达到“为学而教”的理想课堂?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几点认识。一、制定“学”的目标【案例I】《最大的麦穗》一文,教学这课之前,笔者布置的预习任务是:1.熟读课文。2.通过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途径解决自己阅读中的疑难。3.自己努力之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预习本上。笔者在备课时,先仔细研读了学生预习本上仍未解决的问题。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主

2、要有:(1)苏格拉底为什么要求弟子“只许进不许退”,他的用意是什么?(2)“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句中有两个“最大”,它们有什么不同?(3)“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怎么理解7(4)这块麦地里有最大的麦穗,为什么弟子们没找到?怎样才能找到最大的麦穗?(5)为什么说“人生仿佛在麦地中行走”?从这些问题可看出,学生对苏格拉底的用意理解得很模糊;关于人生与麦地的比喻,学生不是很理解;文章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学生并不懂。而这些问题都

3、集中在课文的第1、3、6、7自然段,于是,笔者把朗读训练的重点放在对第1、3、6、7自然段的指导上。当然,要想引领学生攻克理解上的难点,不能局限于某个段落,而应着眼于全篇,以俯瞰全文的姿态来理解文中的重点。【反思1】在设计每节课的目标时,教师已经习惯照搬教参上现成的内容。请问,教参上的目标就是你所在的班级要达到的目标吗?教师只有了解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以及儿童对文本的想法和兴趣点,才能制定出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具体而明确的可操作的学习目标。目标不是从教参里来,而应从学生中来。制定“学”的目标,就是梳理学生在预习中出现的疑惑,并结合本学段学生应达到的目标,进行筛选和整

4、理,为课堂教学指明方向。二、设计“学”的活动【案例2】《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笔者设计的“学的活动”主要有:1.萧红的语言有个特点,第一遍读觉得哕唆,再读几遍,觉得很有趣。课文中有一段话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第13自然段)2.指读第13自然段,男生和女生合作朗读,体会语言的有趣。教师相机点明这一段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3.像这样独特的语言光读还不过瘾,最好能背下来。自由背诵第13自然段中运用反复手法的句子。同桌检查背诵,男生女生比赛背诵。4.教师点拨:这一段作者运用反复的写法想表达什么情感?(自由快乐)5.我们也尝试运用这种反复的方法,来表达自由快乐的情

5、感。出示辣椒、西红柿、茄子、向日葵、瓢虫等图片,激活生活经验,并仿照书上的句子,写一种动物或植物的自由快乐,也可以写自己平时生活中的自由快乐!用上“愿意……就……”至少用2个。6.小组内交流课堂练笔,选部分作品在全班分享,体验独特的自由快乐。【反思2】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博士在他的文章《阅读教学的两个转向》中指出,课堂教学的两个方面是“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目前的课堂呈现这样的弊端:“教的活动”比较有结构、完整,而“学的活动”非常零散、没有结构:“教的活动”相当丰富多样,而“学的活动”非常机械、单调。因此,课堂教学要从关注“教的活动”转向关注“学的活动”。“为学生而教”

6、的课堂应该是“学的活动”有结构、完整、丰富、多样。《我和祖父的园子》的主要教学环节,始终围绕“学”来设计,进行全方位的“读、背、写”训练。一节课学下来,学生收获很多,在读、背、写中,享受了学习的乐趣。教师在其中的角色只是组织和引导,在必要处讲解和点拨。三、应对“学”的生成【案例3】在教学《最大的麦穗》一文时,课堂上学生对弟子失败的原因产生了分歧。生1:读了这一节,我认为弟子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的贪欲太强。由于贪欲,弟子们失去了很多机会。生2:我反对他的观点。因为贪欲并不是失败的原因,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如果没有了贪欲,弟子们就失去了追求的目标。生3:既

7、然贪欲好,那为什么弟子们到头来仍然两手空空?师:是啊,如果不是贪欲,那是什么原因让弟子们两手空空?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生4:我认为,一个人追求最好并没有错,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恰当地抓住机会,别让机会从身边溜走。正如课文的最后所写“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反思3】学生阅读的落脚点会有所不同,针对“贪欲”学生引发了争论,课堂反由此充满灵动和挑战。面对这种“学”的生成,笔者退到“幕后”,只在必要时煽煽风,拨拨火苗,让学生思维的火花燃得更旺。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学的动态生成,进行灵活调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