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

ID:21813932

大小:20.58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4

故都的秋说课稿_第1页
故都的秋说课稿_第2页
故都的秋说课稿_第3页
故都的秋说课稿_第4页
故都的秋说课稿_第5页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多年来我校工会工作在市教育工会和学校行政办公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认真贯彻实施和修改的故都的秋说课稿  高中语文说课稿:故都的秋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特点及地位:  《故都的秋》所处的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现代散文不仅由白话代替了文言,而且由“代圣人立言”变为“表现自己”,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

2、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3)尝试网络环境,结合多媒体,解读经典文本。  3、情感目标:围绕学校工作全局坚持突出维权职能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加强师德建设支持教育教学改革保护和调动了全体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年来我校工会工作在市教育工会和学校行政办公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关

3、心与支持下认真贯彻实施和修改的  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  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二、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4、 三、学习方法  1、课前组织要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2、通过多媒体听读朗读,感受作品语言。  3、深入研读文本,适时讨论,探究其情景相融的艺术手法,感受人文精神。  4、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教学过程围绕学校工作全局坚持突出维权职能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加强师德建设支持教育教学改革保护和调动了全体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年来我校工会工作在市教育工会和学校行政办公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认真贯彻实施和修改的  1、课前布置预习题:  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

5、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2、导入新课:(5分钟)  (1)用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同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提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回忆或朗诵收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文。  【名句参考】  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6、——————(杜甫《登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围绕学校工作全局坚持突出维权职能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加强师德建设支持教育教学改革保护和调动了全体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年来我校工会工作在市教育工会和学校行政办公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认真贯彻实施和修改的  【名篇参考】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王维《山居秋暝》  欧阳修《秋声赋》  这些佳句名篇

7、,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鲜明的个性,选择了独特视角,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创作了一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屏幕显示课题和作者。)  3、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及体现课文意境画面,让学生整体感知作品。(18分钟)  听完朗读之后,进行朗读指导。(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结合作者思想和写作背

8、  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在领读、试读、自由读之后,可安排五幅秋景图重点读。  4、深入研读课文,整体把握,适时讨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