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思维“动”的课堂

“活”的思维“动”的课堂

ID:21818228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4

“活”的思维“动”的课堂_第1页
“活”的思维“动”的课堂_第2页
“活”的思维“动”的课堂_第3页
“活”的思维“动”的课堂_第4页
“活”的思维“动”的课堂_第5页
资源描述:

《“活”的思维“动”的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活”的思维“动”的课堂[内容提要]创新是课改的灵魂,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移,教师充分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要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要让学生动起来。激发童心童趣,创设情境——构建基础;多种感官参与,全员动员——结构骨架;心灵放飞,合作中探究——展现自我;尊重相信学生,体验成功——获得快乐。我们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让我们带着激情在漫长的教学路上,让我们做好“引路人”,为学生营造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动起来,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激发兴趣全员全方位合作探索体验成

2、功  开放,创新是课改的灵魂,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移则是课改的一个亮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而课堂要想活起来,学生必须活跃思维,动起来,只有动起来,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获得真实的能力。  一、激发童心童趣,创设情境——构建基础  热爱是

3、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将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在多个情境中,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一次又一次入境,一次又一次心动,就可以省去教者口干舌燥牵着鼻子学。  例如,在学习《春雨的色彩》(人教版第二册)一课,我播放“春天的景色”片段。学生在优美的乐声中,欣赏着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春雨蒙蒙的美景后。教师引导:“多么美丽、迷人的春天哪!小鸟也来聚会了,让我们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快打开书读读吧!”同

4、学们怀着好奇心,也带着好胜心,兴趣盎然的读起课文来,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举起来,围绕着小鸟的话题——春雨的色彩,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的求知欲、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又怎能不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呢?又如《小白兔和小灰兔》可以用通话情境导入;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就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看着课题,自己发展问题,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运用好情境教学,巧妙地牵动一颗颗童心,课堂就能活起来。  课中创设情境,让课堂有一种节奏美,让学生始终保持“心动”状态。如学习《荷叶圆圆》(人教版第二册)一课,学生借助拼音读通顺课

5、文后。为了让学生的识字能力再一次被调动起来。我出示自己采摘荷花荷叶的照片,同学们,你们也想摘一朵漂亮的大荷花吗?同学们异口同声:“想”。那就快快开动脑筋记住这些大荷花上的字吧!学生们或者独立探索,或者合作记忆,一会儿工夫,一朵朵漂亮的荷花、荷叶被摘走了,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微笑,他们学得多轻松呀!只有学生一次次心动,学生的内心才会掀起一次又一次的情感波澜,使他们始终处于探索中,这样的课堂才会不断迸发精彩的火花。  二、多种感官参与,全员动员——结构骨架  有心动,才会有行动。新课程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

6、、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实际上是要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动口说一说,读一读,遇到不懂的问题动手划一划,动脑想一想,或者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如在教学

7、《穿山甲问路》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动嘴读、动手划、动脑想。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又如《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中,“蝴蝶谷里迷人的景象”一段内容是理解的重点。教学时,我就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安排小小组讨论、圈、划、画图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

8、互相纠正。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比较详细了。由于学生相互启发,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在相同时间里,发言、动口的机会多了,讨论的问题更有个性化,更完整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