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吟诵”教学[论文]

我眼中的“吟诵”教学[论文]

ID:21864121

大小:158.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5

我眼中的“吟诵”教学[论文]_第1页
我眼中的“吟诵”教学[论文]_第2页
我眼中的“吟诵”教学[论文]_第3页
我眼中的“吟诵”教学[论文]_第4页
我眼中的“吟诵”教学[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眼中的“吟诵”教学[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眼中的“吟诵”教学我眼中的“吟诵”教学白皛三年前,我和学校近十位教师开展了“吟诵”课题实验。三年中,大家都付出了很多,也有很多孩子在吟诵中受益,但同时也有很多老师、家长、孩子不了解吟诵,也不清楚吟诵的价值和意义,或者只认为这是换了一种诵读古诗文的方式而已。吟诵和朗诵必然是不同的,吟诵传承三千年的读书方式,是中国特有的读书方法。吟诵的必要性何在呢?为何在朗读、朗诵大行其道的今天我还要进行吟诵教学,恢复吟诵的传统呢?首先要从吟诵的价值说起,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第一,吟诵恢复了古诗文本来的美丽的声音形式,使得学生们重新喜爱上了古

2、诗文。中华文化复兴,必从读古书开始。每个人都读读古书原文,而不是从课本上听说古代,这样传承文化才有了一个根基。可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读古书,为什么呢?太隔阂,太陌生。去年有研究调查了北京市小学生最喜爱的课程,结果语文排最后。又调查了语文的什么内容最令小学生讨厌,结果就是语法和古诗文。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声音是其中最重要的障碍之一。试想,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流行歌曲,如果把那些歌曲的旋律都去掉,不能唱,只剩歌词,还一字一拍地念,再加上数学分析式的讲解,谁还会喜欢呢?道理就是如此地简单:人情人心的东西,变成了枯燥的文字数学。第二,吟诵

3、是正确理解古诗文含义的基础之一。吟诵是古诗文的传统读法,而读法对含义的理解是有影响的。吟诵不仅是读者的读法,也是作者的做法。“先吟后录”一直是古诗文的主要创作方法——下笔前总是先在心里有声音的,而这声音也是基本遵守吟诵规则的,何况,大量的诗文是在吟诵的状态下创作完成之后才用笔记录下来的。既然古诗文的创作主要是口头创作,那么声音的意义就不可否认。创作时,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每个人都会选择合适的声音去表达,包括长短高低、轻重缓急、清浊开闭,等等,这是从小就会的本领。如果声音不合适,即会改掉,所以“新诗改罢自长吟”,吟诵一直也是修

4、改诗文的方法。只知道读音,不知道读法,又怎么可能完全了解诗文的含义呢?“因声求义”,这也是古诗文一直以来的传统,“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声”,正是“书”和“意”之间的桥梁。所以,理解得好自然吟诵得好,而吟诵得好也才能理解得好。古人读书的时候,因声求义,因义发声,这是一直并存互生的两个方面。如古诗《咏柳》的美感,不易被我们捕捉,这首诗的美不在于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也不在于用上了形象的比喻手法。正如孙绍振教授的观点,贺知章是以一个男性的视角来观察柳树,眼前的柳树如同一个婀娜的少女,柳树的柔嫩与娇媚才是这首诗的最大亮点,这是从文字

5、解析的角度来理解的。比如“碧玉”一词让人联想到小家碧玉,“妆”字让人联想到少女梳妆的迷人,“丝绦”是丝织品,“裁剪”在古代属于女红,所以贺知章笔下用了大量的和少女有关的词语,可见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贺知章写出了柳树的娇柔、细嫩,如一个美丽动人的少女一般迷人。但这样通过文字来理解整首诗的特点,来感受诗歌的美,却是我们的普通教师不容易做到的,也更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感悟了。但是,如果我们采用吟诵的方式则不难感受到整首诗的基调和特点。通过反复诵读,特别是在标出了开口音和闭口音之后,我豁然开朗,整首诗28个字,19个字都是

6、闭口音,9个字是开口音,特别是我们公认的千古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两句中只有“裁”“剪”“刀”三个字是开口音,其余的字都是闭口音。闭口音的发音低沉,多用来表达细腻,悠长的情绪。想想贺知章笔下的柳树不正是如此吗?这不是苍劲有力的柳树,而是如同少女般婀娜迷人。吟诵时,多是闭口音的字,自然我们的声音就会变得细腻、悠长,所以,我们不需要把古诗中的一个个字进行剖析,仅靠声音就可以判断出整首诗的基调,用诵读的方法也能体会出作者的情感,而且是在潜心涵泳之间慢慢体会,慢慢感悟,将诗歌中的情感通过声音这个媒介慢慢融人自己的情感

7、。例如《题西林壁》教学片段:师:这是一首平起式的诗,第一句中的“看”字需要文读,读一声。同学们刚才诵读的时候把这个平声字拖得很长,既然拖长,就一定有道理,咱们想一想,为什么要把这个字拖长音来读?生:因为诗人看得仔细,他看到的是“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把“看”字拖长读能够表现出诗人观察的仔细。生:因为诗人看的时间很长,所以要拖长来读。生:因为庐山的雄伟壮观让诗人陶醉,所以他一定看了很久,要拖长来读。这首诗中的平声字还有“山”“缘”等字,学生都可以通过诵读时的声音来引发想象,从中感受音韵中所传达的意思。例如拖长“山”字,才能表现

8、出庐山的雄伟壮观,因此诗人才会有“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受。第三,吟诵是语文的基本教学法之一。吟诵教学法是一套以声音为核心的偏重感性的教学法。老师先以声音教学生,其长短高低、轻重缓急,皆有含义而不宣,只是这么一种声音,有旋律或者有节奏,直接传达给学生。学生可能理解也可能不理解,但是其中的喜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