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回归音乐欣赏教学的本位

对话-回归音乐欣赏教学的本位

ID:21899396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5

对话-回归音乐欣赏教学的本位_第1页
对话-回归音乐欣赏教学的本位_第2页
对话-回归音乐欣赏教学的本位_第3页
对话-回归音乐欣赏教学的本位_第4页
对话-回归音乐欣赏教学的本位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话-回归音乐欣赏教学的本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话:回归音乐欣赏教学的本位宁波北仑联合实验中学蒋建立邮码315803:对话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变革,是对欣赏教学本位的回归。这种变革与回归不仅仅是教学理念上的,而且还是教学实践上的,它是从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两个层面展开并实现对欣赏教学本位的回归。基于这一现实,本文探讨了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对话的重要性。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对话;回归一、从“权威”到“平等”:对话对教学伦理的回归1、权威:教师角色传统定位在漫长的中国教育史上,由于受传统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规定,虽然出现过孔子这样伟大的教育家,但师生间真正的意义上的平等却未曾有过

2、,即使到了平等观念已普遍接受并深入人心的今天,师生关系仍被定位为传授者与接受者的关系。教师既然是传授者,就往往会认为自己的地位与所要传授的知识具有权威性,来自学生的怀疑与挑战就易被视为对权威的侵害而予以压制。这种压制自然会导致师生双方的对立,并进而演化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进而把师生关系固定成权威依从关系。其实,教师与学生相比,“作为心灵,他未必比学生高尚;作为人,他未必比学生高贵;作为读、写、听、说的言语主体,他未必比学生高明”。[①]但死报权威意识的教师们却不或很少如是想,这自然导致师生间不平等关系的产生。也就动摇了师生间

3、平等对话的基石。2、平等:对话教学师生关系定位如果遵循传统的教学伦理原则,对话教学是无法进行的。师生之间的交往,作为特殊的对话,理所当然地首先要以平等为其根本的基础。怎样才能在教育中践行平等呢?行动的变革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型。如果我们能把特权思想、等级观念从大脑中清洗出去,一种全新的教学伦理观念就极可能产生。威廉姆.多尔对教师角色的界定是“平等中的首席”,这句话告诉我们师生关系首先是平等的,教师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这共存的情景是‘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的迷人王国。”在这个“王国”里,师生间相互联系、相

4、互依存着,在平等中实现着心灵的对话。二、从“独白”到“对话”:对话对教学方式的回归对话教学中师生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在这种平等的对话中,教学方式必将会从传统的“独白”走向“对话”。1、独白:传统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是“独白式”的,有人将这种“独白式”教学的实质总结为:“忠诚于学科,却背弃了学生;进行着表演,却没有观众;体现了权力,却忘记了民主;追求着效率,却忽视了意义。”[②]独白式教学是基于人们将科学知识视为最有用的知识,谁拥有了它,谁将主宰这个世界的未来。今天,对于传统教学的传授法,人们早已经产生疑虑,充分注意到传授法在较高效率地

5、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牺牲了学生的智力、个性发展以及主体性的培育。于是改进传授法的探索也层出不穷,但始终未出现一种兼顾学生发展全局方略的教学方式。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没有改变,陈旧的教学目的观导致教学的落后。2、对话:对话教学方式对话教学用“对话”革新“独白”,它将教学从单向的、线性的、封闭的、静态的灌输中解放出来,而走向一种相互的、交流的、合作的、开放的、生成的动态关系。对话教学主张教师和学生具有对话心态,坚持对话原则。变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能、学生接受知识与技能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通过对话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

6、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对话理性,并在启发式的、探索式的对话中获得了主体性的发展。真正的对话教学中的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经验的真正交流、融合和重构中。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对话教学是师生交往的、互动的、合作的教学,充满着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色彩、富有无限的活力和魅力的理想教学形态。三、从“公共”到“个体”:对话对教学话语的回归随着教学伦理从“权威”到“平等”及教学方式从“独白”到“对话”的回归,必然会带来教学话语的从“公共”到“个体”的回归。

7、1、欣赏教学中公共话语的膨胀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话语状态就是他的心灵状态,他的话语方式就是他的生存方式。而在中国的欣赏教学中,公共话语一统天下,个体话语几无立锥之地。这种公共话语的极度膨胀和个体话语的极度萎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教材、作品、教参的一致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映映中华全国上下共同使用同一种教材。统一的教材、不变的作品已让人难以理解。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解读教材、作品的教参也是年复一年重复着统一的不变的结论。教材、作品、教参高度的一致性直接导致欣赏教学“伪圣化”。作品解读视角、解

8、读方法“套路”化在教参对作品解读法的熏染下,欣赏教学解读“模式化”、“套路化”十分明显。在教材的公共话语和教师解读的公共话语的双重挤压下,学生的个体话语奄奄一息。我们早已习惯于在教材中遇到相当份额的革命题材作品,早已习惯用僵硬的宏大的公共叙述来压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