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同求异”、“一新面目”

“忌同求异”、“一新面目”

ID:21904294

大小:5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5

“忌同求异”、“一新面目”_第1页
“忌同求异”、“一新面目”_第2页
“忌同求异”、“一新面目”_第3页
“忌同求异”、“一新面目”_第4页
“忌同求异”、“一新面目”_第5页
资源描述:

《“忌同求异”、“一新面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忌同求异”、“一新面目”摘要:中、高考作文部分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结合自身参加中考作文阅卷的经验,围绕作文出新的主题,提出作文出新应从六个方面下工夫,做到“忌同求异”、“一新面目”。  关键词:中、高考作文出新六个方面    新学期尚未到来,高考、中考的钟声却已经敲响;教师、学生、家长纷纷进入高度“备战”状态。毕业班的语文老师没有一位会放过作文这块“肥肉”,且总要倾全力进行辅导。据多年参加中考作文阅卷的经验,我认为具体曲折、精巧新美的作文才是好作文,才能在考试中胜出。关于作文的具体曲折,跌宕生姿,我们已有专文作过论述(《为文贵曲》,载《语文

2、学习报(初中教师版)》,总201期)。现以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与部分优秀学生习作为例,对作文的出新见巧作些阐述,为苦苦求索的学子指点一些门径,并求教于语文教育同行。  文贵出新。茅盾先生认为:“创造就是美”,“文章的美不美,在乎他所含的原素多不多。创造的原素愈多,便愈美”,“从创作中得美”。(《杂感——美不美》)这虽是说作家搞创作,学生作文也仍以“创造”为贵。“创造的原素愈多”,作文就愈新美;反之,了无新意,味同嚼蜡,自难得到高分。  作文的出新,主要可从如下六个方面下工夫。  一、先声夺人——拟新题  俗话说得好:“佛靠金装,人要衣装。”作文也得考题装

3、。又有:“题好一半文。”标题是作文的“眼睛”,好的标题不仅先声夺人,给阅卷老师(读者)“一见钟情”的好感,而且引人入胜,使整篇文章增色不少,因而小觑不得。古今文章大家没有不重视为自己作品命题的,他们常常为此绞尽脑汁,改来换去,直至找到满意的标题方肯作罢。学生写作文,如不会拟题,或疏于拟题,势必会影响整篇作文的质量与评分。拟题的要求,或简明凝练(杂文题目或有例外,如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吴昊的《咸的咸菜缸里腌的不咸的咸菜比不咸的咸菜缸里腌的咸菜还要咸》等,虽长却十分醒目)

4、,或含蓄新奇,意蕴丰富。如茅盾的《子夜》,的命题最初设想为《夕阳》、《燎原》、《野火》等,到1933年1月正式出版时才改定为《子夜》。因为,“夕阳”涵盖旧中国日薄西山,一派混浊,黑暗即将吞噬一切的景象;而“子夜”是最黑暗的时刻,不仅包含旧中国黑暗的一面,而且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因此,书名的更易,反映出作品思想的不断深化和升华。另外,在我们所学的课文《白杨礼赞》、《变色龙》、《在那颗星子下》、《丰碑》等,学生习作《流星飞扬》、《走过四季》、《成长的心曲》、《没有星星的夜晚》等,都是亮丽醒目、含义深隽的好题目。  二、独辟蹊径——立新意  立意就是确定中

5、心。中心除正确外,还必须深刻、新颖,即要深入开掘,触及事物的本质,“道人之所未道”。具体可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  1.角度要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作文中,相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形成不同的题旨。作文要写出新意,就要运用发散思维,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选择巧妙的与众不同的角度。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西湖为题材吟诗作文,甚至出现了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样的千古绝唱,再有人写西湖且要出新已十分困难了。而当代著名女作家宗璞却独辟蹊径,从西湖“绿”的角度,抓住特点进行描写(《西湖的绿》),

6、角度巧,立意新。  2.开掘要深。作文在有了材料之后,不能满足于表面的、一般化的认识,应深入事物的本质,挖掘生活的底蕴。尤其是那些含蓄多义、可做不同理解(如“考试”)或具象征隐喻性(如“蜡烛”、“浪花”等)的文题,只有挖掘并表现隐藏着的深层含义,作文才深刻,才符合题目要求。在《白杨礼赞》一文中,茅盾将“傲然挺立”、“力求上进”的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敌后抗战的西北军民及其正直、质朴的品质,并做了高声赞美,从白杨树中挖掘出深层含义——象征意义,便是这方面最杰出的范例。  3.求异出新。求异,即求异思维,就是从同一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逆向

7、思维是求异思维中重要的一种,也是文章出新的常见方法之一。如一位学生写自己的一次“成功”(《记我的一次成功》),由于“成功”、“胜利”都是一些“老掉牙”的题材,很难写出新意来,因此,作文记叙的是一次在一般人看来并不成功的长跑——跑完全程到达终点,而正是从这次长跑中体现出来的战胜恐惧,找回自信,便是小所要着力表现的“成功”。这样,既扣住了题意,比诸正面写某一次“成功”,又出了新意。  4.以小见大。郁达夫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就要我们善于用小事情来反映社会生活,风土人情;或从平凡的生活现象中挖掘深刻的哲理来。即所谓的小题大做,以小示

8、大。冯骥才的《珍珠鸟》,通过写自己养鸟的一段经历,揭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深刻而有普遍意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