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嘌呤类药物功能及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遗传多态性的探究进展

基于嘌呤类药物功能及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遗传多态性的探究进展

ID:21907083

大小:70.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25

基于嘌呤类药物功能及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遗传多态性的探究进展 _第1页
基于嘌呤类药物功能及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遗传多态性的探究进展 _第2页
基于嘌呤类药物功能及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遗传多态性的探究进展 _第3页
基于嘌呤类药物功能及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遗传多态性的探究进展 _第4页
基于嘌呤类药物功能及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遗传多态性的探究进展 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嘌呤类药物功能及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遗传多态性的探究进展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基于嘌呤类药物功能及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遗传多态性的探究进展  目前探究结果表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抗嘌呤代谢药物——6-巯基嘌呤(6-MP)和6-巯代鸟嘌呤(6-TG)均是无内在生物活性的药物,必须通过体内一系列代谢后才能发挥抗白血病效应。而人体一种被称为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的代谢酶在此类药物代谢和抗白血病功能中起关键功能。此酶是存在于哺乳动物和禽类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内酶,非金属依靠性,能利用S-腺苷-L-甲硫氨酸(SAM)作为甲基的供体和底物结合,特异地催化杂环类和芳香类化合物苯环6-位硫原子的甲基化,其内在底物

2、和主要的生物学功能仍然未完全清楚[1,2],而其DNA编码顺序上某个核苷酸碱基点突变,是造成嘌呤类药物不同强度的细胞毒功能的基础[3]。所以,对于TPMT酶学特征、其遗传多态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及6-MP、6-TG临床关系的探究成为当前探究药代动力学的热门之一。  1 6-MP和6-TG的代谢[4,5] 6-MP的代谢途径:①由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PRT)催化先形成硫基次黄嘌呤单磷酸盐(TIMP),硫基黄嘌呤单磷酸盐(TXMP),硫基鸟嘌呤单磷酸盐(TGMP),后者经磷酸化后分别形成二磷酸盐和三磷酸盐。后三种物质统称为TGNs,它整

3、合到肿瘤细胞中影响DNA的复制及RNA的表达,发挥抗肿瘤功能。②6-MP,TIMP,TGMP均可由TPMT催化天生甲基化的衍生物6-meMP,6-meTGMP,6-meTIMP,这些甲基化的化合物属于“无活性”的物质,它们能够抑制磷酸核糖焦磷酸化氨基转移酶(PRPP-AT)的活性,后者是细胞重新合成嘌呤步骤中的关键酶,因此,抑制PRPP-AT的活性就阻断了肿瘤细胞遗传信息的表达,从而达到抗白血病的功能。③由黄嘌呤氧化酶催化形成6-硫基黄嘌呤后再形成尿酸也可天生尿酸排出。  6-TG的代谢途径:①由HPRT催化直接形成硫基鸟嘌呤磷酸化合物(

4、TGNs)发挥抗白血病功能。②也可由TPMP催化天生甲基化的产物如6-meTG,或me-TGMP,达到抗肿瘤的功能。但组织中TPMP对6-TG的催化效力远比6-MP低(约为1/12)[4],故此过程并非6-TG的主要代谢途径。③6-TG由鸟嘌呤脱氢酶催化天生6-硫基黄嘌呤再由黄嘌呤氧化酶催化天生尿酸排出。  2 TPMT的酶学特征  2.1 TPMT的组成结构:由两个具有相同的催化功能单体组成,说明TPMT的结构并非引起遗传多态性的原因。TPMT的分子量大约为30000。通过提取和分析人肾脏组织中的TPMT,发现它由24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5、。另有人还发现几乎每个依靠SAM的甲基转移酶均含有3个结构守旧的序列(motifⅠ,Ⅱ,Ⅲ),分别含24-,12-,12-三个单体结构,估计这些序列为酶结合底物的结构域[6~8]。  2.2 TPMT的组织分布:人类TPMT首先在肝脏、肾脏中被发现,随后陆续地在胃肠道、肺、脑、血液、胎儿、胎盘等组织中发现。成年人肝细胞的TPMT浓度和血液组织中几乎呈直线相关。第3个月的胎儿即有TPMT的存在,其中第6个月的浓度及活性和新生儿类似,说明TPMT的浓度及活性在人体各组织内,甚至肿瘤组织中均存在密切相关性,测定红细胞中的TPMT浓度即可大致估计

6、其它组织的酶活性[9,10]。  2.3 TPMT的酶学动力学特征:酶活性随孵育时间、底物浓度、pH值和离子浓度、底物浓度(红细胞浓度)的变化而变化[11]。TPMT最佳孵育时间为60分钟[10],其它参数符合Michaelis-menten曲线。同时,Kryski等[11]发现在一般组织中(肝、肾等)酶功能最佳pH值为7.5,而血液中为6.7。  2.4 TPMT的底物及抑制物:Kryski等做了18种6-MP和6-TG衍生物的酶学实验,包括它们的核苷酸和核糖核酸,描述了它们的反应特性:大多数的衍生物均可作为TPMT的底物,它们的酶促动

7、力学特性均符合Michaelis-menten曲线,发现6-MP比6-TG和酶结合的能力强。在所有前体药物(6-MP,6-TG)和衍生物中,8-羟基-6-MP和6-TG分别是两个药物家系中活性最大者,而它们的核苷酸盐类则是这些化合物中活性最低的,其原因可能是它们较易被水解。Mcleod等[10]发现当化合物中7,9位被烷基化后,其和酶结合的能力有所加强。同时发现前体药物的Km、Vm和Km/Vm值均比其衍生物低,说明6-MP和6-TG并非TPMT的自然底物。另外,6-硒基嘌呤(Selenopurine)及其衍生物也可以作为TPMT的底物,但

8、是它们的Km和Vm值均明显比硫基嘌呤及其衍生物低。黄嘌呤8位上有-OH基者是底物,而2位上有-OH则为抑制物[12]。除2-OH-黄嘌呤外,S-腺苷-L-半胱氨酸、Sinefungin、6-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