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完整教(学)案

诊断学完整教(学)案

ID:21910710

大小:882.00 KB

页数:148页

时间:2018-10-25

诊断学完整教(学)案_第1页
诊断学完整教(学)案_第2页
诊断学完整教(学)案_第3页
诊断学完整教(学)案_第4页
诊断学完整教(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诊断学完整教(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专业资料精心整理教案首页章、节授课题目绪论教学目标掌握诊断学、症状、体征的定义。熟悉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了解临床诊断的种类。教学重点诊断学、症状、体征的定义教学难点临床诊断的种类教学方法理论讲授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授课内容、过程、方法和时间分配复习巩固:导入新课:诊断学是一门桥梁课,是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必要的课程,学好诊断学对以后临床学科的学习至关重要。讲解新课:绪论一.诊断学的定义及学习诊断学的意义1.定义:是论述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2.学习诊断学的意义------防

2、治疾病3.诊断学的内容1.病史采集(问诊):(1)定义:是以对话的方式向患者或知情人了解病情和健康状态的一种诊断方法。(2)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婚姻史、月经、生育史及家族史2.症状与体征下载可编辑专业资料精心整理授课内容、过程、方法和时间分配(1)症状:是指在患病的状态下,患者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与感受,主要是患者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或不适。(2)体征:在体格检查时医生发现的异常表现。3.体格检查(1)定义:是医师应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简单的工具,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观察和检查,揭示机体正常和异常征象的临床诊断方法

3、。(2)基本方法:视(望)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4.实验室检查定义:是通过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实验方法对被检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组织标本等进行检查,获得疾病的病原体、组织的病理形态或器官状态等资料,再结合病情进行全面的分析的诊断方法。5.辅助检查(仪器或设备检查)(1)X线检查(2)心电图检查(3)超声诊断(4)内镜检查(5)其他三.临床诊断的种类与诊断思维1.临床诊断种类(1)病因诊断----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结核性腹膜炎(2)病理解剖诊断----大叶性肺炎、二尖瓣狭窄、胆囊炎(3)病理生理诊断----心力衰竭

4、、呼吸衰竭、肾衰竭2.诊断思维四.学习诊断学的方法(略)下载可编辑专业资料精心整理教学小结:诊断学是一门桥梁课,也是学好临床医学之前的一门必要的课程,学好诊断学对以后临床学科的学习至关重要。绪论部分需要掌握诊断学的症状、体征的定义;熟悉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了解临床诊断的种类和必要性。布置作业:1.什么是诊断学?2.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绪论一、诊断学的定义及学习诊断学的意义(4)实验室检查定义:(5)辅助检查学习诊断学的意义三、临床诊断的种类与诊断思维二、诊断学的内容1.临床诊断种类(1)病史采集(问诊):2.诊断思维(

5、2)症状与体征四、学习诊断学的方法(3)体格检查学科主任签字年月日下载可编辑专业资料精心整理教案首页章、节第一篇第一节授课题目常见症状—发热教学目标掌握:体温的正常范围、发热的临床表现(分度、临床过程及特点、热型及临床意义)。熟悉:发热的病因及分类、伴随症状。了解:发热的发生机制、问诊要点。教学重点发热的正常范围、发热的临床表现(分度、临床过程及特点、热型及临床意义)。教学难点发热的发生机制教学方法理论讲授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黑板、黑板檫、粉笔授课内容、过程、方法和时间分配复习巩固:1、诊断学、症状、体征的定义2、诊断学的主要内容3、临床诊

6、断的种类导入新课:发热(俗话叫发烧),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而且有时候烧的比较严重,正如我们常开玩笑说:“你是不是脑子被烧坏了”。我们一起学习常见症状—发热。讲解新课:第一篇常见症状第一节发热一.发热概述1.发热的定义: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产热和散热失衡,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则称为发热。2.正常体温口温:36.3~37.2℃腋温:36~37℃下载可编辑专业资料精心整理授课内容、过程、方法和时间分配3.影响正常体温的因素(1)一般情况下,24小时内下午较早晨高,剧烈运动、劳动、进餐、紧张、情绪激动都会使体温略微升高,但波动范围不超过1

7、℃。(2)妇女在月经期、排卵期、妊娠期体温稍高于正常。(3)老年人比青壮年体温低------代谢低。(4)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二.病因与分类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真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等等2.非感染性发热-----非病原体引起的发热。(1)无菌性组织损伤或坏死;(2)抗原-抗体反应;(3)内分泌代谢疾病;(4)皮肤散热减少的疾病;(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三.发生机制1.致热源性发热(1)内源性致热源(2)外源性致热源2.非致热源性发热四.临床表现

8、1.发热的临床分度(口温)低热:37.2~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下载可编辑专业资料精心整理授课内容、过程、方法和时间分配下载可编辑专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