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题发挥 曲径通幽

借题发挥 曲径通幽

ID:21929199

大小:5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5

借题发挥 曲径通幽_第1页
借题发挥 曲径通幽_第2页
借题发挥 曲径通幽_第3页
借题发挥 曲径通幽_第4页
借题发挥 曲径通幽_第5页
资源描述:

《借题发挥 曲径通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借题发挥曲径通幽从方法论上讲,影响学校德育成效的因素很多。但在讲究策略上,从学生的突出问题入手,采用借题发挥的德育策略、改进课堂说服教育的德育方法,是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减少不利因素,增加有利因素以求得德育实效的过程中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借题发挥德育《历史与社会》课  :G624:A    ToSeizeonAnIncidenttoExaggerateMatters  oralEducationPeratingStrategy  IllustrationforHistoryandSocietyCourse  XIAOZhongqiu  (Nan

2、yangJuniorMiddleSchool,XiaoshanDistrict,Hangzhou,Zhejiang311227)  AbstractTotellfrommethodology,therearemanyfactorsinfluencetheeffectofschoolmoraleducation.Butonexquisitestrategy,startfromstudents'prominentproblems,takethestrategyofmoraleducation,improveclassroompersuadingmet

3、hodarethemainfactorsandatteptsfortheauthortoobtainmoraleffectinteachingpractice.  Keyatters;moraleducation;"HistoryandSociety"course    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中学德育工作是教学最高、最后的目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方法论上讲

4、,影响学校德育成效的因素很多,有学校内部的,也有学校外部的;有心理学方面的,也有社会学方面的等等。但在讲究策略上,从学生的突出问题入手,采用借题发挥的德育策略、改进课堂说服教育的德育方法。是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减少不利因素,增加有利因素以求得德育实效的过程中的有益尝试。  所谓借题发挥,就是教育者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典型思想道德问题,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德育因素,创造性地搭建起介于教材与学生有助于有效地解决学生思想品德问题的桥梁的教育过程。最终能达到德育渗透无痕化、德育效果最佳化的目的(意即曲径通幽)。这种德育策略有四个显著特征:(1)教育目的的明确针对

5、性:纠正学生身上典型的思想道德问题。(2)教育意图的隐蔽性:学生一般只会在最后明白教育者借题发挥的用心。(3)教育方式的间接性:教育者不是直接进行思想道德灌输,而是从教材引伸发挥开去。(4)教育材料的新颖性:教育者引伸、发挥出来的教育素材力求新颖、生动,能最大限度吸引学生注意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运用借题发挥策略,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德育渗透实效的依据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质量和效果取决于系统的诸项有机要素的作用程度。作为德育工程的实施者,光有好的材料(德育内容)是不够的,好的材料并不能保证就会构建出优质的工程,它还取决于构建

6、工程的工艺技术(德育的策略与方法)的好坏。德育的效果和质量在于受教育者是否接受了教育的内容,表现出相应的、期望之中的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而接受与否,接受和表现的程度,取决于德育工所采用的策略与方法。  1.1借题发挥策略把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典型思想道德问题、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作为工作的前提与起点  依据美国精神分析师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青少年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主是是发展或建立自我同一感。如果有些青少年遭到同一性挫折,就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形成的自我同一感是消极的,且背离了社会要求。这个时候,父母和教师应给他们自

7、由选择的权利,同时提供正确的参考意见。但同时,过分干涉与漠不关心都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当前学生个性特点表现为: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突出。家长和老师过多过细的要求常让他们产生反感情绪。对现实开始有较稳定的态度。兴趣开始分化,理想还不稳定,一次谈话、一件事、一堂课都会引起对未来向往的变化。现代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最关键的是从接受主体入手,研究青年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的心理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各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中道德习惯教育的因素,寻找各科渗透道德习惯教育的结合点,采用恰当的方式渗透教育。赞可夫曾经说过,教育一旦触及

8、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疏导、教育,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对症下药,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才为学生所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