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孟子“仁”的思想比较

孔子与孟子“仁”的思想比较

ID:21933631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5

孔子与孟子“仁”的思想比较_第1页
孔子与孟子“仁”的思想比较_第2页
孔子与孟子“仁”的思想比较_第3页
孔子与孟子“仁”的思想比较_第4页
孔子与孟子“仁”的思想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孔子与孟子“仁”的思想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孔子与孟子“仁”的思想比较摘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和孟子对“仁”都做了深入的论述,比较他们对“仁”的不同主张和见解,对深入理解和发扬“仁”的精神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孔子;孟子;“仁”的比较“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儒家道德的理想境界和最高的政治原则。孔子和孟子作为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都对这一核心思想从不同角度作了深入的阐述。在《论语》里面,“仁”字出现了109次,分布于15章五十几个章节,孔子立意高远,从众多领域对“仁”的体、相、用进行了描述;在《孟子》里面,“仁”字出现了163次,每一章都有,分布于7

2、1个小节,孟子激情满怀,对“仁政”、“仁义”情有独衷,并对产生“仁”的人性和修养“仁”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二者虽各有侧重,但却一脉相承,共同使“仁”的思想趋于完善。一、孔子关于“仁”的论述(一)“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境界。孔子关“仁”的思想最集中地体现于《里仁》和《颜渊》篇。里仁篇开篇便讲“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指一个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即自处处人。以哲学的观点来说,“仁”在儒家学说的地位,可以等同于西方的“上帝”、印度的“佛”、老子的“道”,能够上升到哲学本体的高度,即天人合一、物我同体的境界。孔子倡导的

3、是道德哲学,因此,“仁”又是孔子及后来的儒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即“圣人”之境,也就是真正学问安顿的处所,真正的真善美的境界。接着,孔子马上谈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从反面来讲,未达“仁”的境界的人,因为没有道德学问的中心思想,既不能长处困境,也不能长处乐境(顺境)。真正达到“仁”的境界的人安于“仁”的境界,无论贫富得失,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如颜渊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是自然而然了。但孔子很少与人谈及真正“仁”的境界,因为太高远,只对曾子提到“参乎!

4、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他与曾参并未明说,但彼此心领神会。(二)“仁”的表现是忠恕。上面讲的“仁”的体。从用上来说,仁为二人,就是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怎样相爱、怎样互助的问题。积极一面来说,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反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西方的观念来说,就是人际关系的金原则: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就怎样待别人。孔子学问思想的核心,便是从自己做起,推己及人,立人、达人、恕人,想到自己的利益、别人的利益、扩而充之,

5、想到天下人的利益,仁的道路就此敞开,方可成就仁的伟大人格和伟大事业。从《学而第一》开篇有子便讲“孝涕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涕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仁”的首要表现,孔子强调道德修养要从最浅近处开始。后来,在里仁篇,孔子讲到“苟志于仁也,无恶也”,“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这里“仁”的表现为心胸宽大,包容万象。真正的仁者,能够感化他人,有宗教家般的情怀,对人没有不爱的。从“仁‘的表现来说,孔子更看重“仁”内心的修养和力行的能力,并非言语的过分表白。因此,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对有帝王之才的冉雍,其评价是“仁而

6、不佞”,针对司马牛喜欢放言高论,孔子提出了“仁者,其言也仞”的建议。后面又谈到“刚毅木讷近仁”“古之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并不反对适当的表达,他只是更看重内心的思想和力行的勇气。(三)“仁”的修养方法是爱人复礼。修养“仁”的方法便是爱人,复礼。仁是内在要求,礼是社会规范,是行为的标准和尺度。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并不仅指礼节、礼貌、礼仪,也不完全是局限于当时

7、的行为规范,而是一种庄严、诚敬的态度,对自己慎重,专心注意自己内心的修养,即《礼记》中“毋不敬,俨若思”的状态。“克己复礼”就是克服自己的妄念、情欲、邪恶的思想、偏差的观念,而完全走上正思,然后到达“仁”的境界。“天下归仁”就是归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大学》中的“定”的境界,也与佛家所谓的“如来大定”相通。在内心修养尚未达这一境界时,须将自己的行为限定在“礼”的范围之内。同时,孔子提出了修养“仁”,关键在于自己,“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凡人受环境左右,真正的仁人却可以通过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去转化环

8、境。二、孟子关于“仁”的思想的论述(一)孟子的仁政之路。“仁政”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孟子一生追求的目标,孟子的游说之路是也就是他的仁政学说推广之路。《孟子》开篇针对梁惠王的“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便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而已矣”从而开始仁义和利益之辩。这里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用在国君的治国思想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