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建构主义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ID:21937812

大小:5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5

建构主义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_第1页
建构主义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_第2页
建构主义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_第3页
建构主义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_第4页
建构主义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建构主义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建构主义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为了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文探讨了建构主义理论的要义和学习观,用以寻求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依据。以此为基础,在大学英语写作课堂上,可以应用建构主义的过程教学法和“支架”理论。接着本文探讨了如何实施建构主义影响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为的是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同时,外语教学也能相应地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建构主义;写作教学;支架式教学模式;过程教学法  简介:闫缜(1975-),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讲师,硕士

2、,研究方向:英语学科教学。于连芬(1972-),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讲师,硕士。  []:G623.31[]:A  []:1002-2139(2011)-18-0097-02      一、引言  我国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广泛,大学英语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占重要的地位。但是,英语写作一直是英语教学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为了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很多教师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和方法。受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启示,本文针对大学生写作的客观事实,探讨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及其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以达到提高学

3、生书面表达能力的目的。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作结构主义,是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其要义是:世界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主观的,知识不可能由外部传授而获得,人们应以自己的经验背景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和理解现实,从而形成知识;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张建伟、陈琦,1996)。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中心是意义建构,它强调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目标指引性、任务真实性、不断反思性和互动合作性(Jonassen,19

4、99)。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具有主动性和互动性,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由此可见,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这里的构建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构建,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  维果茨基(1997)认为建构主义的学习应该是一种社会性、交互性的协作学习。由于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

5、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由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每个学生个体都有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合作完成任务,共同解决问题。学生能与教师、同学、教学内容和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最广泛的交互性学习。建构主义理论主要强调以“学”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要起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的作用(KafaiandResnik,1996)。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建构主义的“社会认知双角度”来研究外语习得过程,认为语言输入

6、实际上是学习者的主动构建;学习者是通过原有语言知识结构和新的语言输入相互作用构建他的语言能力(詹朋朋,2001)。  以上这些理论非常适用于语言的学习与教学。所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促进当今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英语学科教学改革也无疑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学生通过主动构建语言知识为写作打好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外部信息收集、加工、反馈及调整的过程,每一位学生都是主动且有能力的学习者,所以,要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

7、力,学会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从事探究、发现、评估、修正等活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让学生有意识地把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加强对词义的学习,教师要组织有意义的句型操练,为学生设计句子合并和句型替换练习,适当安排汉译英的练习,坚持让学生仿写范文并背诵范文。  2、互动合作的支架理论在提高写作能力上的应用  建构主义的特征之一是互动合作性。学习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建构主义的合作学习就是所谓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8、指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20世纪30年代,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域”理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其主要观点是: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的学习者的水平,在成人指导下或与能力较强的同伴的合作中可以得到提高。ZPD指的是学习者现有水平与即将取得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知识的建构本质上具有社会性,都要经历一个最近发展区,即略高于学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