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十3 爱情与美学)

美学(十3 爱情与美学)

ID:21956635

大小:1.08 M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0-25

美学(十3 爱情与美学)_第1页
美学(十3 爱情与美学)_第2页
美学(十3 爱情与美学)_第3页
美学(十3 爱情与美学)_第4页
美学(十3 爱情与美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美学(十3 爱情与美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爱情与“爱”爱情是只是“爱”的一种。“爱”在人们的使用中会有各种区分,如喜爱、友爱、仁爱、慈爱、博爱等,它们都表达了爱的现象的不同维度。但就爱的性质而言,可分为三类——性爱、情爱、惠爱(一)性爱:立于人的本能冲动,是生物性的欲主导的,所以它是功利的,它导致的是对对象的占有。由此得出的不是美感,而是一般意义上的快感。是一种肉体性的欢爱,即“男欢女爱”。但性爱又是人类延续的必备环节,快感似乎是给怠惰的人类(及所有生物)完成物种延续的补偿。动物经常依赖季节性,而人类似乎有能力把快感剥离出物种延续,因而成为个体生命的追求,也同时成为道德的禁忌。因此在传统社会,性的禁忌可以达到严酷

2、的地步,但不少文化又给这严酷的禁忌留下喘息的出口。但即使在开放的现代社会,性道德仍然构成维系社会的基本道德,性爱的自私性仍然得到尊重。细胞,恩格斯对未来家庭和男女关系的构想也仍然是乌托邦的。性爱的破坏性和它的建设性同样大。但社会越来越倾向于对非婚性爱有更大的宽容性,开放社会在降低经典的伟大爱情出现频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性偶更换的频率。这不知是“现代性”的“伤痛”还是“赐福”?性解放仍然仅仅是先锋者或亚文化群体中的事情,而无法构成主流社会的道德。这除了疾病和健康的考虑外,还因为家庭仍然是社会的主要构成(二)情爱:立于人的情感冲动,它的主导者是不涉功利的情。它不导致对外物的占有

3、,只是为获得一种心理的满足感,而不是生理性的快感。柏拉图关于情爱的隐喻,但丁的精神恋爱均如此。着破坏,但排除性爱的情爱,除了 少数罕见的例子外,鲜有成功者。肉体会使精神遭到亵渎,但也能 延续爱的记忆,所谓“一日夫妻百 日恩”。爱情就是如此一个谜,百 般努力的破解,永恒的谜团!就一般而言,情爱是以性爱为基础的,但长久被维持的情爱却通常具有柏拉图式的倾向。伍尔夫之于伦纳德和贝尔;莎乐美之于安德列亚斯。这也形成了一个悖论:性爱意味着占有,占有意味(三)惠爱:基督教关于爱的隐喻:爱是惠爱,爱就是给出,给予。上帝创世本身就是爱,因为他给出了世界,给出了人自身。在两性之间,男女的关系

4、是异性同体的关系。这种爱将爱者与被爱者的二元性回复到最原初的一元性。这意味着爱他人就是爱自己。“亚当之肋”。佛教的慈悲,爱的无条件性,绝对的献身,利他。爱是一个及物动词,它必然指向对象。但一旦如此,普遍性的爱将转为具体。爱就其哲学本质而言,应是人类的普遍情感,否则对某物爱的实现就是对他人或他物的疏离、冷漠乃至怨恨,有所亲就有所疏有所淡漠,爱必然陷入一种分割整一世界的危险。这样被具体对象限定的爱,不是爱的完满形态。也不是人的精神最终所要达至的境界。伦理情感,是超越具体情感而实现的爱的普遍性。它起于个体而终于普遍。于是,爱的及物性便让位于爱的非极物性,使爱成为绝对,成为无条件

5、的爱本身。或曰由具体的及物性让位给一种普遍的及物性。即使泛爱自然,爱依然是被对象限定的。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就只能从关于爱的对象实现转入对爱自身本性的讨论。那么,一种不被对象限定的爱是什么?爱在终极意义上是一种这种无条件、普遍的爱,从宗教上讲就是基督教的悲悯、佛教的慈悲和道家意义上的泛爱万物。爱成为它自身。这种爱是非功利的纯粹情感,剔除了因果律对人的情感倾向的制约。“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因其普遍实现而达至对恨的克服。爱由它的与恨相比的相对性而进入一种绝对(爱敌人)。一般所讲的“爱不需要理由”,就是使爱摆脱对象成为它自身。这种不需要理由的爱,就是绝

6、对的利他,就是一种悲悯和慈悲。普遍的爱与担当的责任1.我只对与我有关的人富有责任(不对无关的人负责);2.我也与那个“更高的存在”有关;3.而那个“更高的存在”则与万事万物有关;4.因此,我(通过“更高的存在”)也与万事万物有关,并与万事万物构成一种责任关系。爱的局限及解构(一)爱本身的专制性爱是要推及的,但推及的过程极易成为对他者自由权利剥夺的过程。人类因爱而走向专制。所以爱不能建基于非理性,它必须受到理性的规定。这种理性就是宽容,就是儒家的恕。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亦勿施于人。”——“和”与“同”的差异。(二)在爱的终极,就不是对爱的建构,而是对爱的

7、取消;不是对爱的肯定,而是对爱的否定。以我观之,爱;以物观之,宽容;以道观之,无为:“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我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德充符》)身完整性的。倒不如自我充分满足的无爱,所谓“相濡以沫,不如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